第263节忠臣孝子人敬佩角立杰出女被黜
“我几天没在,闺女挺好?”父母亲走进孙贵妃客厅,母亲笑问。
“父母大人快坐下,我挺好!”孙贵妃救人计策,周小妞满有信心地去实施。孙贵妃在客厅变换地走走坐坐,见未经禀报进来的父母亲笑说。
“周小妞来过?”父亲问。
“是的!她带来礼品,和其父母问候,来看我的。你们碰到她?”周小妞为和孙贵妃救在押人,从孙贵妃客厅去其父母亲小货摊几趟。她父母决定实施孙贵妃计策。周家和孙家关系,孙贵妃想依旧如初,不想让父母亲记恨周家事地说。
“我们到院前,周小妞往前走过有段距离,我们见到背影,知道是她。她没见我俩。可不知她怎回头,一见我俩,笑着又回。周小妞笑着,向我俩深鞠一躬,拉住我手说问候的话。她热情和在永城一样了。”母亲说。
“父母坐下,我也坐会。”孙贵妃环视二老说着坐在左边客座,母亲坐孙贵妃身边,父亲坐右边客座。
“周小妞没生孩?”父亲问。
“没有!”孙贵妃说。
“她结婚两年多?”母亲问。
“父亲没听说?周干与李豪冶结婚两年,也没生孩。周干升副千户,又娶俩妾,妻妾仨老婆。周干来京不回家不说,一两银不给家!周可骂儿子不孝,周小妞说的。”孙贵妃想着周干事地说。
“但你说过,周家刚搬进京城,周小妞、周干,不让父母出小货摊,说话不算数了?周可夫妇,一儿一女不如,永城咱东邻霍有家。霍有是俩闺女,协助霍又经商,进了北京城,现在发了财。”父亲笑说。
“是么?说话结巴,霍有这能干?”永城的孙宅,西邻是周可家、东邻是霍有家。霍有和周可家,皆是摆小货摊,维持生计户。霍有大丫叫霍珍珍、二丫叫霍果果。霍有不愿与孙宅父亲来往,俩丫头与孙若薇(乳名英子)也不愿一起玩,孙家与霍家很少来往。孙贵妃一听父亲话,很是惊讶地问。
“是的。我前天上街,进一家货铺,很大的门市竟是霍有家。两闺女是股东,霍有不管事,竟当了大老板。”父亲说。
“是么?”母亲笑问。
“是的!我闺女比他闺女强,英子是女孩,胜过男孩。”父亲站起来,在客厅踱几步地说。
“女儿谢父夸奖!”孙贵妃手摸腹部,看眼母亲,又看眼兴奋的父亲笑着说。
“我和你大妈,一直赞成,你爸的此观点!”母亲一脸温馨笑地说。
“我也感谢,妈和大妈!”孙贵妃笑说。
“周干又娶俩妾,哪有银赡养父母?”母亲无奈地问。
“周干从五品官吏,月薪就那点,人没有经济,养仨老婆,怎还能谈赡养父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父亲踱着步的心情,似乎很是爽快,停在孙贵妃娘俩面前分析着说。
“是啊!你父亲说得对!”母亲说。
“周干起小,挺好的孩,长大变了!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译支同肢;从同纵;戮羞辱之意;很同狠。句译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母亲看眼踱步的父亲,说起孟子话。
“周干适合‘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父亲看眼孙贵妃地说。
“是啊!我听别人说周可夫妇,因儿女事,心情老郁闷!”父亲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说的孟子所列的五不孝,孙贵妃听着在想周干的事。敬孝是一件大事,关系到一家庭的和睦、稳定。家不和睦,周可夫妇很是闹心,周干不好好敬孝,是一个关键问题。孙贵妃在心里想着,很无奈地说。
“忠臣孝子,人敬佩!”父亲笑地说。
“是的!”母亲附和。
“古今敬孝,是一理,《子路借米》的故事,闺女听说过?”父亲又坐在原座,看眼母亲笑问。
“我没有,父亲说说!”成语释义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出处《荀子?礼论》。孙贵妃想着成语释义,反正也是休息、闲聊,看眼母亲并一挤眼笑说。
“闺女不挤眼,我也没听过。你爸到户部后,一直早出晚归,哪有时间,讲啥的故事?不如在永城,你爸偶尔,偷闲在家一天,讲个故事啥的。”母亲嗔怪口气笑地说。
“英子起小,我讲故事,启发她,多长知识。永城是县府,这是皇宫,官吏做事,能和永城比?”父亲看眼闺女的孙贵妃,想着笑说。
“是!我听故事,借英子光。”母亲看眼父亲,嗔怪笑说。
“妈管给谁讲?我爸讲就行,妈听着也饱耳福!”父母亲叫她乳名,是二老对孙贵妃的爱称,孙贵妃心里觉得一阵暖烘烘的。孙贵妃看眼父亲,拉母亲手笑说。
“《子路借米》故事,是子路孝敬父母的事……”父亲说起此故事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而闻名。但子路起小,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年老的父母有一次想吃米饭,可家没一点米。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去亲戚家借点米,不是可满足父母要求?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他看到父母亲,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一下忘记了自己的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位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你爸说得对,子路是孝顺儿。在家庭中,女人的敬孝,也很主要。男人在外做事,女人主持家务,更能便于尽孝。”母亲看眼父亲笑地说。
“母亲说的是!”孙贵妃肯定地说。
“是的!”父亲看眼母亲附和。
“我看书看的,知道一个《劝姑孝祖》的故事。我在家里,没有说过,你爸也不知道……”母亲说着就说起此故事洪武时期,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一位年仅12岁的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她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地恭敬、友好。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常骂祖母
“老不死”,将其视为甩不掉的“包袱”,婆母言辞十分粗野。刘兰姐一天深夜,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到老,也把您视为‘包袱’。您那时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地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王氏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了。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爸!我妈说的多好呀,还带诗句!”孙贵妃笑说。
“角立杰出,女被黜!”父亲惋惜地说。
“何意?”母亲笑问。
“你妈已有的文化、能力,在官府做事,比男人不会差。中国乃至世界,男尊女卑,埋没好多,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才女!”父亲郑重说。
“是的!”成语释义指卓然特立,超过一般。出处《后汉书?徐穉传》。不用说别的,考进士,许男不许女,女就被黜(取消)母亲笑说。
“女人强于男人,古代有实例,例汉代班婕妤……”母亲一听来了精神,说起了婕妤婕妤是宫中嫔妃的职称,汉武帝设立,为皇后以下最高位。本名班恬,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其父班况生仨儿。女儿班恬,为汉成帝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有传记。班婕妤轶事典故团扇出现在西汉,是当时妃嫔仕女饰品。班婕妤由于赵飞燕姐妹迫害,为自保请求居住深宫,作《团扇歌》。之后历代,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象征。而团扇与凄楚人生境况的关联,源于汉代班婕妤。班婕妤移居长信宫后,悄然隐退在深宫之中。每天长信宫门打开,她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打扫,生活刻板而单调。她感到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独寂寞。便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常常触景伤情。她在《团扇歌》(亦名《怨歌行》)中自比秋扇,感叹道“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用洁白细绢剪裁团扇,天热时与主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典故。
“是的!汉代被黜才女,可见一斑”听母亲说完,父亲笑着说。
“男尊女卑渊源?”孙贵妃笑问。
“男尊女卑应是从母系社会,转变到父系社会的产物。在母系社会中,妇女从事采集,比男子从事狩猎,有较稳定和可靠的生活来源。因此,妇女作为劳动者更重要且地位也相对地高。随社会生产力发展,男子社会地位渐渐提高,婚姻由对偶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随家庭出现而产生,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尊女卑应该从父系社会开始(夏朝以前开始形成),随着氏族社会解体转向奴隶社会进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意识得到了强化。”父亲想着说。
“你父亲说得对!”母亲说。
“女人早晚会打破常规,进入官府做事。”孙贵妃一想笑地说,父母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