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日短。
沐睿的亲信,到三皇子府门口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
他没有久留,只把一封加了蜡封的信,交给了守在门口的侍卫,便急急的骑马离开了。
在黔国公府,沐睿这明明是嫡长子的人,地位非常尴尬,除几个他母族送来,从小伴他长大的仆侍和侍卫,几乎没几个人,愿与他这个,不得沐昌祚喜欢的人站在一对。
所以,他自小便养成了,做事谨慎低调的习惯,即便面对旁人的示好,也会有所保留的,选择不会使自己身陷囫囵的应对,并于暗中,百般试探。
就像,这封送来三皇子府的信,他加盖的蜡封,就不是他自己的私印,而是一枝梅花,信中的字迹,也刻意扭曲,使人无法以字迹对照分辨,指责这信,是出自他于手中。
“送信来的,应是黔国公府下人,三爷。”
将信送至翎钧面前,侍卫依着惯例,对他详述来人的言行举止。
“他自称黔国公府睿少爷侍卫,奉睿少爷命令,来给三爷送谢贴。”
大部分名门世家,都有送谢贴的习惯。
这样做,一来,可以回复对方,自己的确收到了请柬,准备参加筵席,使对方早做准备,或尽早通知对方,自己无暇或无能参加,抱憾致歉,使对方免遭空席尴尬,彰显己方谦逊有礼。
二来,可以“顺便”打听,其他受邀之人出处,并籍此,提早准备,以什么话题,与自己希望趁机结交的人攀谈。
像沐睿这种,只使下人送来帖子,什么都不问,就迅速离开的,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不打算参加或另有隐情。
沐睿,这整天掐着指头盘算,怎么才能与翎钧关系更进一步,使自己在黔国公府里,取得些话语权的人,自不可能是送谢贴来表示,自己不参加翎钧婚宴的,那,剩下的一种可能,便只余后者。
“知道了。”
翎钧一边说着,一边拆了谢贴,从里面,抽出了一张泛着黄色的草花笺。
“九月回来了么?”
草花笺。
这种只有闺中女子,才会使用的纸笺,总让他本能觉得,是诉相思用的,从而心生抵触。
眸光落于纸上,翎钧剑眉微拧。
随后,便似随意至极的,跟站在他旁边,等他吩咐的侍卫,问了一句,“什么时辰了?”
“回三爷话,申时末。”
扭头,看了一眼滴漏,确准没有疏漏,侍卫才重又把目光落回了翎钧身上,态度恭谨的答道,“九月已经去了三刻钟,算路程,早该回来了,然至属下来报,尚未见到府上马车踪迹。”
“你去罢。”
“待九月回来,让他来跟我复命。”
翎钧轻轻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他的右手食指,有一下,没一下的,在桌子上敲着,剑眉微拧,仿佛,是正在思考什么,需要尽快做出决断的事。
沐睿的这封,写在草花笺上的信,详述了沐德丰的行踪。
其中,对沐德丰在听弦坊门口,对朱尧媛的纠缠和朱尧媛离开后,他与听弦坊主人的“争执”,都说的颇为详尽。
翎钧知道,这是一种“卖好”。
虽未直言,朱尧媛有可能与那听弦坊主人“有私”,却足够给翎钧提“醒”,事情的严重。
于皇子而言,姐妹,皆是谋权便利。
若翎钧欲利用此事,钳制朱尧媛为他所用,大可当回好人,救下那听弦坊主人后,将其豢养在府宅后院里面,若厌弃此等“私相授受”,亦可为了保住朱尧媛的名声儿,对此事置若罔闻,借沐德丰之手,将之除去。
“不管媛儿是不是跟那人有私,我都不该,让一个平民,为了我的谋划,无故殒命。”
翎钧的右手食指,似乎在桌面儿上敲的更快了一些。
他总觉得,这事儿,应不似沐睿信中所写的这么简单。
在燕京这块儿地皮上,沐德丰,可是与成国公府的朱时彤,定国公府的徐岳成,魏国公府的徐维康,并称“四害”的存在。
虽然,寻常百姓并不敢在场面上,公开这么评价他们,但私下里,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那听弦坊,是家有些年份的乐器铺子,近两年来,更是因为老掌柜突然辞世,掌铺的少东家,是位琴艺卓绝的琴师,而颇得世家名门出身的闺秀们追捧。
于理,一个这样的铺子,该不至于如此鲁莽的,与沐德丰为敌的才是。
除非……是那听弦坊的主人,当真如沐睿在信上说的,与朱尧媛“有私”……
不,恐不仅仅是因为“有私”,看不惯那沐德丰做派这么简单!
若他没猜错,那人,应是听到了,沐德丰说了什么,将对朱尧媛有伤的话,才忍不住,对他动了手。
不过,那人,当真只是个乐器铺子的主人么?
沐德丰虽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却好歹也是个武勋世家出身的,再加上,有佩剑和揣着鞭子的恶仆“傍身”,寻常百姓遇上他,怕是只有吃亏的份儿。
而这个,乐器铺子的主人,却是只遣了个在身边伺候的仆侍,就把沐德丰的仆侍打了个扑地吐血,把沐德丰吓得抖成了筛子……
翎钧打算,亲自去一趟那听弦坊,与那听弦坊的主人,坐下来,谈一谈。
当然,他需要先等九月回来,听九月跟他禀报,彼时,朱尧媛跟沐德丰,都说了些什么。
……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
沐德丰带着一众手下,拎了火油,砸开听弦坊大门后,才蓦得发现,明明在二楼亮着一盏油灯的铺子,早已人去楼空。
原本,摆在一楼的琴瑟琵琶,笙笛玉萧,皆已不知去向不说,通往二楼的楼梯位置,还挂了一副挂在白色麻布上的,用以嘲笑他的画像。
所绘,正是他今日,被落雪吓得浑身颤抖,连佩剑都不敢拔出来的蠢怂模样。
“混蛋!”
报仇不得,又遭羞辱,沐德丰顿时便被气的一蹦三尺高。
快步上前,扯下那副画像,使脚狠踩了一顿,犹觉不解气的捡了起来,使佩剑捅了几十个窟窿。
“给我把这间,给我把这间倒霉铺子烧了!”
把已经瞧不出所绘内容的白色麻布,使佩剑挑了,伸到火把上引燃,沐德丰疯了般的,冲跟他同来的手下,大声嘶吼道。
像这种,带手下杀人放火的事儿,本是沐德丰这种,武勋府邸出身的少爷,也该极尽低调,竭力少弄出声响来,引人耳目的事儿,此时,却因为他被刻意牵引出的怒火,而成了“堂而皇之”。
火油,被泼的满地都是。
原本黝黑的街道,顷刻间,火光漫天!
咔哒,咔哒,咔哒。
金属碰触青石路面,而发出的厚重声响,突然自附近的巷子里传出。
紧接着,一片亮呈呈的铠甲,便晃得包括沐德丰在内的众人,本能的使手挡住了双眼。
是神机营。
“纵火伤民,抓起来!”
带头的,是姜如松。
姜家出身的他,有着一如姜老将军的耿直。
听到姜如松命令,兵将中,自发的分出了十几人,手持绳索上前,其他人,则齐刷刷的举起手中火器,对准了包括沐德丰在内的纵火之人。
姜如松是隆庆皇帝身边红人,这一点,燕京无人不知。
见率人前来的,是姜如松,纵沐德丰是个傻子,也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今晚,是注定要栽了。
但,认栽是一回事,服罪,却是另一回事。
“姜统领!”
“姜统领误会!”
此时,沐德丰突然有些庆幸,这铺子,已在自己着人放火之前,就人去楼空了。
他高举双手,跟站在队伍正前方的姜如松表示,自己没有要反抗的意思,他有话说,仅仅是,有话要说。
燕京“四害”的恶名,并不是新近才有。
一向嫉恶如仇的姜如松,对这“四害”之一的沐德丰,本就没什么好印象可言。
“本统领亲眼所见,你砸人商铺,纵火行凶,有何误会!”
狠狠的瞪了沐德丰一眼,姜如松半个字儿的好气儿都不打算给他。
总算被他抓到,这沐德丰作恶的证据,哼,这次,看他还如何巧舌如簧,逃出升天!
“纵火,纵火我认,行凶,可是姜统领冤枉在下了!”
“而且,在下纵火,并非毫无缘故!”
见姜如松肯与他说话,沐德丰忙往前又蹭了半步,急急的跟他解释道,“这家铺子的主人,曾于今日,无故使人殴打在下和在下的仆侍,在下本欲带人来,将其捉去衙府问罪,不曾想,他竟畏罪潜逃,还画了侮辱在下的画像,挂在了铺子里面,在下,在下也是也是一时愤怒才,才命人纵火的!”
“哦?”
“半夜抓人,送衙府问罪?”
“不知,沐少爷说的衙府,可是大明朝公设的衙府?”
傍晚时,他得到消息,说沐德丰欺辱平民未成,恐于今夜行凶。
为避免传信有误,他特意使人传唤了听弦坊周围商铺的伙计“审问”,在确准了,消息无误后,才跟隆庆皇帝禀报,索请了兵符。
隆庆皇帝最恨恃权谋私,在听了他的禀报后,龙颜大怒,毫不犹豫的御笔一挥,拨了一百锦衣卫和二百神机营兵将给他,命他除恶务尽,于是,才有了如今,他率人围堵沐德丰的情形。
“衙府有鸣冤鼓。”
“纵是半夜,也有勤勉恪业的大人,为良善主持公道。”
“在下之所以夜半前来,是怕白天时候,此街有百姓行走,若恶徒发狠,使无辜之人受害,岂不残忍?”
论狡辩,纵观整个燕京,也寻不出几个,能比得上燕京“四害”。
毕竟,他们作恶多端,一些狡辩伎俩,早已驾轻就熟,连编纂,都不需多眨半下儿眼皮。
“若大人觉得,在下因怒纵火,毁了铺主商铺,在下依律,十倍赔偿便是!”
只要没有人命,就不至于被收监定罪。
只要不被收监定罪,他的父亲,黔国公沐昌祚便有法子,将这事儿,彻底摆平!
然而,未及沐德丰得意,一个兵士的禀报,就将他自云端,砸到了黄泉。
“禀报统领。”
“二楼卧房,发现四具男尸,皆已被焚烧至无法辨识。”
“尸身周围,有血涂地,以色泽分辨,应,不是旧迹,且,四具男尸的手脚,皆被人以疑似绳索的物事绑缚。”
“属下以沙土灭火后,在其中一人的手腕位置,发现了这个。”
兵士一边说着,一边将一截被焚烧殆尽的鞭柄,递到了姜如松面前。
所有名门世家,都喜在物事上,镂刻府中徽记,以此,来彰显其所有。
而这柄未被焚烧完的鞭柄尾端……那象征了其归属的标志,银色猎鹰,正是,独属于黔国公府!
“杀人纵火,证据确凿,把这群家伙,悉数送衙府关押候审!”
说这席话的时候,姜如松的声音里,带了几分黯哑,他紧握火器的手,也因太过用力,而青筋暴起。
他本以为,自己来的正是时候,刚好够保护无辜,使其免遭沐德丰毒手,却未料,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四条人命。
四个男人没了。
这便是等于,四个寻常百姓人家的天,塌了啊!
快步上前,扬起手,往沐德丰的脸上,狠狠的摔了一记耳光,姜如松的眸子,仿佛,是能在下一刻,就喷出火来。
“此事,我会报陛下亲阅。”
“待天亮,你去西市,买四口棺材回来,先把他们尸身装了,送去义庄安放。”
“若有亲眷来认,便使人给他们送回家去,再支二十两银子,让他们用于安葬。”
打了沐德丰耳光后,姜如松的怒火,像是稍稍消弭了一些,深深的吸了口气,转身,对站在他身后的副官吩咐道。
“他们,因我思虑不周而死。”
“丧葬银子,从我的俸禄里扣。”
“记下他们的住处报我,以便将来,我去给他们家里帮衬。”
寻常百姓身死,只需两银子,便可将亡者好生安葬,而今,姜如松已使人为这些死人购置棺材,所需花费,只会更少。
他使人去给亡故者家里送二十两银子,其实,已是等于,给了他们生计。
但,饶是如此,他仍觉心中愧疚,恨不能,打自己一顿军棍自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