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四章 平定庐江(二)
    募兵令已早早发了出去。汉时之兵源,西汉时多征兵,东汉时多募兵,杂以征兵。
    这里简单介绍下两汉的兵制。其实在两汉,从军和服役,就是一回事。因为土地所有权的缘故,是以百姓对朝廷有着天然的臣属的关系。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是以每年在农闲的时候,朝廷会征发百姓无偿的去浚河渠、筑城防、起坟墓、建宫殿、服兵役。
    那什么时候开始服役呢?《汉仪注》上: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又有许慎《五经异义》上: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乃免。从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百姓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五十六岁开始免役。为什么是二十三岁呢?因为古制二十成丁,然后就会分田给你耕种。三年耕有一年之蓄,所以二十三岁的时候,你种了三年地,有一定的积蓄了,就能够负担起你对朝廷的应有义务了。这也是有一定的经济因素的。
    这种从役有三种,第一种是去当中、央军,三辅地区的组成北军,掌卫京城;郡国来的组成南军,掌卫宫门。西汉的郡国还有选良家子任材官、骑士,后来东汉光武帝给罢免了。第二种就是边防军。天下人都有戍边三天的义务,哪怕是丞相、三公之子,也在其列。当然,你要觉得边地苦寒,你不想去,行。朝廷还是很人性化的,给钱三百,免你的边戍,然后朝廷拿着钱,是另外派人去还是自己挪用了,谁也不知道。最后一种就是地方劳役了,郡县征你去守城门或者挖河道,都在此列。这种劳役一年轮值一月。当然,你若是大户人家吃不了这种苦,很简单,你出钱,有的是人代替你去。就像后世的代考代驾一样。一个月,钱二千,然后就没你的事了。
    中、央军的待遇极好。当然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王牌部队嘛。去朝廷当卫士,吃穿用度来回路费,都由朝廷提供,皇帝还时常接见,赏赐酒食。(想象下胡总习总接见兵哥哥,还给他们夹菜的图。)
    然后就是边防戍守。边军因为每人只有三天,所以待遇很差,要自己带路费和干粮,朝廷完全不管。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人都要去边疆戍守,但却只服役三天。算下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费用,是不是觉得古人很傻很笨?
    其实不是的,因为边戍三天,是先秦之制,秦汉继承下来了。先秦之时,诸侯国都很,去边境戍守三天,一个来回带上五到六天的干粮,就足够了,也不费什么事。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却仍然沿用以前的边戍制度,可能他老人家事情太忙,一时没想起来这个问题。结果,悲剧了,陈胜、吴广等人要去渔阳戍守,路途实在太远,秦法又极为严苛,规定你什么时候到你就要什么时候到,误期不至者全斩。于是陈胜吴广实在受不了啦,尼玛,老子自带钱粮去当兵,因为下雨,误期了还要掉脑袋。这、这简直了。于是陈胜吴广大旗一扯,反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当时的泗水亭长刘季,也是因为押送刑徒去服劳役,估计也是要误期,然后很多人半夜逃了,刘季想了想,算了,等我到了骊山,估计人都跑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要掉脑袋,于是就把剩下的人都放了,他们一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认真想想,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似乎就亡在这边戍制度上。二世胡亥如何荒唐,赵高如果弄权,李斯如何自甘堕落,扶苏不该自杀的。其实都是表面。胡亥再荒唐,赵高再弄权,只是政治上的混乱,两汉以下千年,昏庸的皇帝还少吗?也没见就亡了国。杨广昏庸吗?他的功绩盖世,但为何亡国?其实就是役民太过。秦与隋,都是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反的。稍微对百姓好,节省下民力,不要太严苛,或许历史就会拐向另一个弯道了。(个人之愚见,请大家不要笑话。)
    最后一种劳役,也是一种纯粹的义务劳动。就像后世的天朝,农村里征农民去修个路,修个水库之类。
    西汉之时,多用征兵,就是征发天下人义务服兵役,不发军饷。后来皇帝一看不行啊,正常征发的话实在是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啊。因为国境扩大了许多,而又有许多人用钱来免役。后来有人提出,募民实边。就是迁百姓到边郡,让他们一边种田一边戍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战争狂人在位五十四年打了四十几年的仗,国家都快被他榨干了,兵源越发不足。于是汉武帝开始募兵,募熟悉边地的汉民和少数民族、奴隶、罪人、恶少年等为兵。还有七科谪兵,就是犯官,亡命,商人,入赘的等。当然,汉武帝也没钱,他后面都把国家经济搞崩溃了。他就给这些人,免死,免罪,免役等特权,让这些人替他卖命。当然,良家子和少数民族从军少不了钱财军功赏赐。募兵制自此建立起来了。
    到了东汉,光武帝因为自己手里的兵太复杂,有征发,招募,收编,有麾下将领的门人宗族,有汉有胡。于是他索性就开始整顿改编。首先是罢免了天下郡国兵,都尉也不要了,省得地方尾大不掉。
    然后着手改编中、央军。改北军八校为五校,以刘秀自己的亲军充任,宿卫两宫。这些刘秀的亲兵,分散在光禄勋麾下的羽林、虎贲;以及执金吾麾下的缇骑和卫士当中,父死子继,驻守洛阳,若天下有事,便奉命出征。
    光武帝刘秀深得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三味,罢了天下郡国兵,然后又让自己的亲信部队卫戍京城,掌控宫禁。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战乱后的国家迅速恢复生产,又让自己得到了安全保障。当然,弊端也是很明显,地方和关隘无常备之兵,地方治安大为败坏。再就是一旦有事,便措手不及,要临时征募兵员,白白浪费战机。
    就像这次庐江叛乱,要是郡国兵还在,早就可以在叛乱一开始的时候,由都尉带兵去镇压了,何至于让叛乱席卷四方,太守都战殁?
    卢植募兵,也不是什么人都收。他用的乃是选募法。首先就是身高,身高太矮的不要。然后就是身体健康无疾病,再就是胆量要好,最后就是有一技之长,比如你会骑术,会拳脚刀剑,会箭术等等。刘备和卢敏跟在身边,参与其事,扎扎实实的学了不少东西。
    其实卢植最中意的还是山蛮。我们历史上所载的武陵蛮、荆州蛮、九江蛮和现在要平定的庐江蛮可不是异族。他们和我们汉人同文同种,只是因为各种原因,遁入山野,不服政府教化,不入户籍,更不用纳税服役什么的。而流落在野久了,可能在衣裳发饰上就不怎么讲究,是以,我们看不惯,便谓之曰:“蛮”。
    山蛮因为常年劳作,大多身强力壮。拥有一把好气力的同时,射术也不错。经常打猎嘛。后来跟随刘备转战天下的丹阳兵和孙权麾下的山越兵,都是所谓的山蛮。可惜庐江山蛮造反,就算是没造反的,也不会投奔卢植了。
    这几日,刘备天天和卢敏耗在募兵,累得不行。可是刘备也蛮失望的,他还想看能不能招募到一个他记忆中的名将呢,毫无疑问,什么也没有。
    挑挑捡捡,合得健士两千。刘备看着募兵外排成长队的人群,疑惑的去问卢植:“老师,为何不再招了?应募者多为流民,颠沛流离,无衣无食。不若选其壮者而募之,也好过他等饿死于他途。”
    卢植看着刘备脸带不忍,心下暗赞,却道:“五郎,为师治下百姓离乱,难道我便不想救?非不救,实不能救也!”
    刘备脱口便问:“为何?”
    卢植叹道:“军粮不足!”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钱粮全靠庐江大族“自愿捐献”,而此次募兵,除了自愿从军,欲从军中博取功名的热血儿郎外,其他的都是要发饷的。还有战后的赏赐和抚恤,都是一笔大开支。想到此处,刘备不禁默然。他虽然善良,却不迂腐,军粮不足却去募更多的人,只会造成全军崩溃。他只能也只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人,否则就是愚蠢。这里想通了,却又要为卢植隐隐头痛了。
    当然卢植也可以选择征发兵员,可是前太守已经征过一次,而且死伤不,民多怨气;再就是人们宁肯付钱也不应征怎么办?当然,卢植有的是法子来应付。只是战事已经刻不容缓,卢植没时间在这里耗了。
    兵贵神速,三日后乃良辰吉日,卢植击鼓聚兵。三通鼓罢,营门大开,卢植全身披挂,王松,卢敏,刘备,刘恪等人尾随于后,率众直出东门。本来卢植让刘备和卢敏等待在后方,与郡丞孙海学习如何处理政事。但刘备死活不干,又刘恪唯恐天下不乱,拍胸保证刘备功夫不错,再加上自己,万无一失。这才让卢植首肯。卢敏见刘备都去了,自己又岂敢不去?卢植可是自己的亲爹!
    东门外,各豪绅率了部曲在此相送。之前,卢植言兵少,北军精锐要摧锋破敌,新募之士不敢信,让每家出精锐奴仆家丁数十以为护卫。众大户大喜,以为从此巴结上了太守。于是今日抖擞精神,率了精心挑选的部曲于此相候。
    卢植下马,安抚几句,便取了各户家丁,率了大军直扑叛军而去。
    ps:西汉北军八校:中垒、屯骑、步兵、胡骑、越骑、射声、长水、虎贲;东汉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兵种:车骑为骑兵;材官为步卒;楼船为水师。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