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4节 帝下令赦过宥罪 简在帝心民拦
    第204节 帝下令赦过宥罪 简在帝心民拦驾
    “妹想考国子监,考不好的话,皇帝说句话呗?”易英坚持要捐百银,孙贵妃很是敬佩的同时,又想易英连个住处都没有,易英在城隍庙帮厨、居住。易英想学乐善好施西汉的卜式、鲁国的朱家,自己得先有个家。孙贵妃建议易英用此银买宅院先安家,剩余愿捐捐给截殉帮。易英又同意孙贵妃建议,并领俩弟和俩乞丐,去东厂衙门投案自首了。孙贵妃从易英那回来第二天,坐在皇宫自己厅,皇帝来说的,案犯自首事,是孙贵妃做工作的功劳。厅多一个大鱼缸。王振说那地方太空,摆鱼缸比较合适些,孙贵妃无事时还可养金鱼,没在家时,王振买来并摆上了鱼缸,孙贵妃挺高兴。今天陪皇帝看太学就是国子监,皇帝几天前告诉了孙贵妃,是登基后第一次出皇宫。这也是年前最后一次出行。孙贵妃和皇帝坐上龙辇,前面有卫士开道,杨士奇、杨荣等内阁马篷车随后,两大纵队卫士断后。孙贵妃听说过古代官吏出行,“鸣锣开道”的讲究:县官出行时,鸣锣七下意思是:“军民大家都要闪开”。道、府官员出行,鸣锣九下意思是:“官吏军民人人等齐闪开”。提督、巡抚出行时,鸣锣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人等齐闪开”。 都统以上的官员若是出行时,则要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人等齐闪开”。 皇帝出行则净水泼街黄土铺道,闲杂人等都要回避,以示皇威。孙贵妃想着此些事,看眼悠闲自得脸的皇帝,故意笑说。
    “纪媛媛么?”皇帝问。
    “臣妾一个妹,不是她有谁?”孙贵妃笑问。
    “朕那天视察,皇室家族中等书堂时,别人都跪地喊,吾皇万岁话。她随大家说完后,又来一句:‘皇帝姐夫万岁!’朕一愣怔,哈哈地笑了,大家跟着笑了。丫头很机灵,朕一看她,定会考上!”皇帝说。
    “借皇帝吉言!”孙贵妃笑说。
    “你去过国子监?”皇帝问。
    “臣妾没来过!”孙贵妃说。
    “是你张罗,朕才决定来,倒忘了。”皇帝笑说。
    “皇帝日理万机,哪有时间,想此琐事?”看着龙辇咕隆隆地前走,孙贵妃笑着问。
    “你让四人,投案自首,朕很高兴,要感谢你!”皇帝笑说。
    “易英的功劳,与臣妾无关,易英有个要求,别处死四人?”孙贵妃想起易英托付的事笑说。
    “瘟疫损失不大,他们是从犯,不会被处死!”皇帝说。
    “帝下令,赦过宥罪!”易英与我是恳求说。孙贵妃怕四人和小僧一样,就给皇帝提个醒,想着此成语说。
    “成语解释:指赦免过错、宽恕罪行,出处《易解》。好!朕说一声!”皇帝解释成语并肯定地说,且叫来名卫士,去东厂传皇帝口谕。
    “皇帝如此,臣妾放了心。陛下说说,国子监?”孙贵妃一想今天事,心挺舒畅笑问。
    “国子监……”皇帝饶有兴致地说起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后的中央官学。它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设国子监,南京国子监被称“南监”或“南雍”。北京国子监则被称“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皇帝知道得多,臣妾读史书,也知道些事。”怕皇帝没完没了说,孙贵妃不想听皇帝无休止地叨咕,打岔笑说。
    “好!你说说,国子监和太学,是怎回事?”皇帝笑问。
    “臣妾说!”皇帝等人出宫的大队伍,在大街上浩浩荡荡地走,街两边来往的行人都靠两边,有的行走着看着队伍、有的站住在那说着啥。孙贵妃听不到那些人说啥话,收回目光来看向皇帝,故意笑着说:国子学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功能。
    “你说的不错,再说说,太学演变过程。”皇帝打断孙贵妃话,就又故意笑着说。
    “西周时期,称为“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孙贵妃说着看眼皇帝,就继续往下说着,汉武帝设置“太学”,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北齐称之为“国子寺”。隋、唐、宋、元、明称之为“国子监”。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
    “你慢着,我插一句,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等……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西晋末年,时兴时废!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皇帝故意插话说。
    “我故意没说,看你知道否?”孙贵妃做个调皮鬼脸,幽默笑说。
    “你在考朕?好,你考吧!”皇帝笑说。
    “……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校院。陛下打断妾话,臣妾说完了,你说唐宋太学事!”孙贵妃看着皇帝笑地说。
    “你给我站住,别往前走!”一位男人从街边人群中冲向皇帝龙辇,巡察没挡住地喊。
    “皇帝应截或废殉制”男人跑近皇帝的龙辇,高举展开的红纸黑体几个大字,嘴还高声地说。
    “汉代刘邦,废除了人殉,明朝为啥捡来延续?”不远处看向龙辇的人群中有人也高声地说。孙贵妃和皇帝听得很清楚。
    “你把他拿下!”皇帝、大臣一溜人和车,走的都很正常。被男人制造突如其来的事件,给搅乱了。龙辇的两边跟着卫士,不知是怎回事,还没拦住此人。此人跑到龙辇一边如此地喊,孙贵妃和皇帝看着男人,也听得非常清楚。人车都停了下来。卫士们明白了过来围住了男人,两位巡察跑来,一位巡察冲另位巡察下令说。
    “慢!”皇帝怀疑的目光,看眼孙贵妃,冲下边巡察地说。
    “皇帝说慢,你们还拉我?”巡察抓住那人脖领,护卫用闪亮的刀逼近男人,那人双手毫不惧色地举着那张字纸,看向皇帝和孙贵妃地说。
    “怎回事?你们把他拿下!”“三杨”等几位阁臣,急地下了篷车到近前,杨士奇冲身边卫士有气地说。皇帝挥一下手,巡察和卫士,拉着男人走出随行队伍。
    “皇帝!你是皇帝,应当拦截…人…殉…制…!”那人被拉着,边打坠边扭头地喊,手举着那张红纸,消失在人群那边。
    “贵妃别看了,那人被巡察拉走了!”一下恢复了正常,队伍继续朝前走去,皇帝看孙贵妃说。
    “臣妾挺纳闷,庶民怎这胆大,敢拦龙辇?”孙贵妃视线从远处回来地问。
    “简在帝心,民拦驾!”皇帝笑说。
    “臣妾不知,此成语何意?”孙贵妃故意笑问。
    “成语释义: 指被天帝所察知。后演变为为皇帝所知晓。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释文:上帝的臣仆不敢蒙蔽,这都是上帝所知道的。帝在夏、商是君王死后的称呼,在周朝则专指天帝、上帝。随着皇权的神化,后人也把皇帝简称为帝,遂用简在帝心,表示被皇帝所了解。”皇帝笑着解释。
    “有人对抗人殉,庶民拦驾,是告诉你?”孙贵妃不解地问。
    “朝野截殉事,朕原以为,总是你背后鼓捣。那次,郑靖王朱瞻埈,带王爷们去请愿,朕才明白,是他们在背后鼓捣事。你有了事,明着跟朕说。他们不一定,就和汉王一样,暗流涌动!”皇帝似乎在动脑筋,猜测着拦驾行为的人地说。
    “陛下要亲征,平息造反的汉王?”孙贵妃对截殉事,是与皇帝说过,但贵夫人等人救妾等的活动,皇帝未必知晓。此人拦驾,是谁的指使?是王爷们么?孙贵妃不想说此话,转移话题笑问。
    “朕还没想好!”那人一出现,搅扰了皇帝的兴致,皇帝有气无力地说。
    “太学该到了,你快说,唐承隋制的事?”孙贵妃为调动皇帝说话热情,故意说着笑问。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教育机构。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了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皇帝说话精神劲又来了,和以往说话没完没了的劲头一样地说,任由龙辇咕隆隆,咕隆隆晃动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