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 褒善贬恶是人道 极则必反妾逃殉
“孙主别气,小的来说俩件事:一是巡检没找到失踪人。二是老知府说的安抚银,小的尽力。孙主没事,小的告辞!”于谦说完想走。
“当当当!”外面人敲响了房门。
“谁!”邝仪问
“找于谦!”外面人说。
“他是老知府,让他拜见孙主。”于谦冲邝仪地说。邝仪并没开门,而看向孙嫔,孙嫔点下头。邝仪开了房门。
“于谦……”老知府站在门口,看着室里阵势,疑迟一下地说。
“老知府,这位是太子嫔,孙主!”于谦见愣怔的老者笑地说。
“老朽给孙主施礼。”老者看眼于谦,走进并冲坐在床上的孙嫔,郑重施礼地说。
“老知府平身。本宫先说下,接见于你们,你们一定要保密。你们也见了,本宫在外,是女扮男装。你们贸然前来,本宫只好如此。”孙嫔无可奈何笑着说。
“老朽谨记!”老者站直身地说。
“老知府找我,有何事?”于谦问。
“我去追老头,也没追着,他竟走得那快。我回来找你,又不见了踪影,到街上转悠,也没发现老头。可我发现,有人密谋,要害老头。”老知府环视在场人地说。
“老知府,他叫实心。”周女官看眼老头(实心)插话地介绍。
“你说有人害我?你跟于谦大人,给我要安抚银。我儿下煤窑,给矿主挖煤,窑塌压死的。矿上应当给安抚银,可于谦不欠我银。我不是讹人么?于谦的银我绝对不要,所以才走的!”实心看进来的老者,躲在了一边,听老者说到他,才走向老者笑地说。
“你额头,是怎回事?”老者关心地问。
“嗨!人走背运,喝水也塞牙。我出县府院,怕你们来追,躲开了来路,藏在一墙角。不知怎的,墙上掉下来一块石头,砸擦了我额头。我朝上看,也没有人,想找郎中包扎,碰到孙主保镖。他们扶我,到这包扎的。孙主和几位,都是好人。”实心看向孙嫔,一脸谢意地说。
“老知府话,实大叔,应当相信。”老者一把年纪,没必要也不应说假话,孙嫔听着向实心笑着说。
“褒善贬恶,是人道:释义,表扬好人好事、斥责坏人坏事。它有赏罚分明之意。成语典故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君子为小人所胜抑者,不过禄位耳。惟有三四寸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老知府笑地解释成语。
“啊!”实心看着老知府,应声没言语。
“孙主!王强、侯齐、陈传,一行几人来办差,我们那些日相处默契……”于谦一转话题地说。
“是的!他们说了,你们配合得好,神会心契,事半功倍。你们忠于职守,效忠皇朝!”孙嫔听着,打断于谦话笑着说。
“小的定会,效忠皇朝!”于谦说。
“皇朝潜心关注,你等官吏。”孙嫔笑说。
“小的知道,孙主不愿声张,不打扰官府,是体谅下属。我以个人名义,招待贵,包下栈房间,实大叔也可住这。你们今晚可睡安稳觉,我明天派人护送,绝对保密。孙主意下若何?”于谦环视在场人笑着问。
“实心!于谦说的,是否可行?我给要安抚银,是一件事,主要怕你受害,想让于谦保护你。这是主要目的。”老者关心地说。
“老知府好意,小民多谢,却无以回报!”实心脸露感激地说。
“老朽不图回报,社会有虾忙蟹乱,扰民不安。老者如此说,敬请孙主见谅!”老者说着看眼孙嫔,有怕孙嫔怪罪意地说。
“老知府此话非虚。本宫去南京,在回途中,竟出两件事,一人至今下落不明。”孙嫔想起尧梅失踪、陈三的事,心烦意乱,毫不掩饰地说。
“老知府话没错!小的于谦,要派个高手,明天护送孙主。”于谦笑看孙嫔真诚地说。
“啥高手?”周女官插话问。
“杨福信是武林高手,名震大江南北。他们常给官府,押运货物从未出错。杨福信镖局,护送孙主回京!”于谦笑说。
“老知府、实大叔,还有啥事?”孙嫔没话可说笑地问。
“祝孙主等回京,一路顺风,老朽告辞。”老知府笑说着走了。
“事没那严重,我一孤老头,他们害我干啥?我住对面栈,于大人有信息,可到那找我。我多谢孙主帮忙,告辞,也祝你们,一路顺风!”没听别人说啥,实心说着也出了房间。
“邝仪、小严,到外边看着,外人不得打扰。周女官关上门。”保镖出了去,周女官也关上了门,孙嫔想问于谦一些事笑地说:“你叫来镖局人,我想见一下?”
“小的先介绍镖局简况。杨福信一身武功,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惩恶杨善。镖局有一个宗旨:截或废殉。”于谦看眼周女官,有说有笑地说。
“截或废人殉?”孙嫔笑着问。
“镖局内部人传说,不公开的。小的只与孙主说声!”于谦谨言慎行地说。
“本宫虽是主,可反感人殉,你说吧!”孙嫔心里有点欣慰,毫不掩饰地说。
“孙主不介意,我说宗旨理由:据说元朝末期,杨福信父亲杨山,也会武功。但苦于江湖流浪,杨山宠爱的闺女,嫁给大都重臣,想找个靠山。以为这样,杨山不再流浪,靠闺女在大都,想安家立业,过安稳日子……”于谦说。
“你说的是,杨福信父亲?”孙嫔插话问。
“是的,杨福信……”于谦说起杨福信镖局,想要截或废人殉。杨福信父亲叫杨山。中国历代皇朝人殉中最鼎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历代帝王庙中,都是将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直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均归入元朝的范畴。元朝皇帝则是指由元太祖铁木真开始,直至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共15位皇帝。从元朝皇帝蒙古(成吉思汗)时代时,其社会形态仍处于奴隶社会,比中原的封建社会要落后好多年。人殉制度在元朝就泛滥成灾了!它起源于效仿古代一些事:人祭、人殉,最盛期当数殷代。“殷人尚鬼”很迷信。每逢出兵祭祀大事,一殷人都要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卜词记在龟甲或骨片上,这就是甲骨文。据甲骨文记载,殷商王在祭祀时,所杀的奴隶(人祭),一次多达数十人或数百人,最多达500人。东周(春秋战国)期间,各国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人殉,其中最严重的是秦国。秦始皇13岁即位之初,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这项工程动用了数十万人,费时30多年耗资无数。秦二世还将先帝宫中,没有生过孩子的夫人、美人、以及曾在陵墓中参加过修建工程的一万多工匠,全部堵死在墓道中,一次殉葬活埋者数以万计,真是惨绝人寰!这是中国王权对殉人实行最猖獗的时期,下去若干年后的元朝成吉思汗死后,继先祖人殉制一样,也杀了那多人去殉葬。杨山见自己的闺女,陪葬死了的重臣的丈夫,愤恨人殉制,深恶痛绝地说皇朝祖制太残酷。杨山在临死前告诉儿杨福信,家镖局一定要增加反对人殉制的利国而利民的宗旨:行侠正义、除暴安良、截或废殉,造福于后代!
“杨福信姐,被陪了葬?”孙嫔问。
“是的!”于谦说。
“人殉制祸国殃民!”周女官气愤地说。
“极则必反,妾逃殉?”于谦说。
“你说谁逃殉?成语解释: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成语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污。’”孙嫔想着震惊地问。
“孙主对人殉制,也很反感,小吏才与您说反人殉事。”于谦为解除顾虑,及锋而试笑地说。
“是!本宫反感人殉制!”孙嫔肯定地说。
“县令昨天回,为他大伯奔丧。大伯90岁,应是喜丧。遗嘱让仨妾,为他伯陪葬,大伯当时没死。大伯过几天死后,三妾在陪葬前,设个圈套,却害大夫人(妻),给老爷陪了葬!”于谦笑说。
“你俩坐下,于谦继续说。”看站着的于谦、周女官,孙嫔好奇笑说。周女官挨坐孙嫔床边。
“小的谢孙主赐座!”于谦说着坐在周女官床边,说起县令大伯事。
于谦说,县令大伯是永乐期二品大吏,按皇朝人殉制可让妾陪葬,遗嘱对妻妾五人,进行安排。妻和一妾生有儿女,要协助子女经营家业,二三四妾无孩一律陪葬。遗嘱不由分说传了出去。大伯当时还没死,过了几天后一命呜呼。二四妾悄然消失,不知去向。王家在发丧期间,妻请来了皇朝执刑卫士,三妾被家丁看管起来,准备给王老爷陪葬。三妾“亲人”去得挺多,临殉前看眼三妾请妻陪伴。亲人簇拥伯妻进刑妾空房,梁栓下个绳套。三妾坐在地上,两位卫士站在一边,等吉时行刑。亲人进室关上了门,有人打蒙俩卫士。绳套在妻脖上,没容妻反抗,被吊上房梁。三妾与亲人趁黑夜院内没人,迅速地出王府去逃灾避难。王府应是喜丧,还真成了丧事!
“三妾真行,浑身是胆!”孙嫔笑夸赞。
“三妾与王县令有远亲关系,不想陪葬,向县令求情。妻鼓捣老爷立遗嘱,二三四妾对妻怀恨在心。二四妾先逃殉。三妾联系亲近人(截殉帮人)才设此圈套,害妻陪葬。妻真陪了葬。”于谦笑地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周女官说。
“是的!害人如害己!”于谦说,
“截殉帮人助了三妾?”孙嫔笑问。
“是的!福信镖局教官,那天与我如此说的,她恨人殉制。教官是福信徒弟,也是闺女。杨福信云游四海。镖局由她掌管,她是镖头,武功出类拔萃!”于谦笑说。
“你领来镖头,我见见。”孙嫔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