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潇虽然很想帮忙,但是除了知道蝗虫能吃之外,实在是有心无力。于是他只能苦恼地啃指甲,一边回忆好朋友说过什么好办法,一边幽幽叹道:早知道我就学环境保护了,说定还能为后辈留下绿水青山。
肖潇其实一直在苦恼自己要不要帮助白玉发展科技,因为科技的产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越早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严重。中国发展的时候有着英美等国家的前车之鉴,因此能够做到边污染边治理,因此能够勉强维持住碧水蓝天;可是在这白玉,他们便要做那英美,先污染环境,然后花上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慢慢治理。
唯一能够让大家一开始便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只有肖潇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这样才能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可是他不过一个国子监博士,现在还失了忆,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所以他又踌躇了,就像每一个害怕自己改变历史却成为千古罪人的万千穿越者。
什么环境保护?韩一疑惑地看向他,随即又想到什么似的点点头,蝗虫喜干旱温暖的地方,的确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治理蝗灾。但是现在有些迟了。
韩一说的其实是垦荒除蝗法。中国的历史上,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因此开发出这样一种抵御蝗灾的方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是如今已经是收获庄稼的时候,农忙的人们必定不愿意去垦荒,连钱都不赚。而如果等入了冬,寒冷的天气和坚硬的土地必定会让垦荒变得更加艰难。肖潇仔细一想,然后开口问道:能不能让小孩子们参与进来?
韩一挑眉:这作何解?
大人忙着,但是小孩子却闲得很,尤其那些年纪小的,肖潇皱着眉头啃指甲,小孩子们好动,他们肯定能找到不少有蝗虫卵的地方,然后我们便放火烧掉,明年春天开垦。小孩子们需要的报酬也少,我们恐怕一个铜钱便能换一个有蝗虫卵的地点。
第217章
蝗虫产卵的地方其实并不难找,难的是这种地方实在太多,因为蝗虫的繁殖能力很强。不过肖潇说的好歹也算一个方法,韩一略一思考便点点头,然后叫柳一在底下的农庄吩咐下去。
其实我觉得吃也是个办法。肖潇见帮到了韩一也是心里一松,说起这道让人又爱又恨的美食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早在《诗经》里,蝗虫就被贴上害虫标签。但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生吃蝗虫,这便是这种害虫变成百姓的盘中餐的开始。
事实上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它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甲壳素能使人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之功效,被女性朋友所欢迎,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蝗虫营养结构也十分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在泰国油炸飞虾的大名无人不知,浪漫的法国人把蝗虫作为消闲食品,天津,北京两地也有着吃蝗虫的悠久历史,被民间称为旱虾飞虾蝗米。
蝗虫除了作为营养食品外,还有药用价值。它有止咳平喘,解毒透疹等功能,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等疾病。此外蝗虫对降三高、降低胆固醇也有辅助治疗作用,久食甚至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谓一食多得
吃蝗虫?
韩一露出嫌恶的表情,然后用诧异的眼神看向肖潇,仿佛是在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吃。
对啊!肖潇见他脸色不好却是说的更加起劲,云南十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收集到的蝗虫带回家,用开水一烫,去掉翅膀,在锅里慢慢烤黄,烤到水分干涸,焦黄灿然的时候,加上香油,花椒调料,黄生生的蚂蚱,便透出诱人的香气,清脆中有一股子谷草的清香气味。或者将蝗虫腊干了,需要的时候便炒上一盘
说的倒是挺诱人的,不过我可吃不下去,韩一轻轻摇了摇头,你若是想吃,我就叫柳一给你弄来一些尝尝。
呃,这还是算了吧,肖潇尴尬地笑了笑,其实他说得兴奋,可是他却也是个不敢吃的,我的意思是,说不定便有人爱吃呢?你不妨在你的食肆里推出一些蚂蚱菜,说不定到时候还能解了燃眉之急。
韩一原本还想调侃一下他,不过说到了生意,他便开始认真考虑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韩一开的食肆早就在肖潇的建议下变成了连锁店,统一出售相同菜肴,然后会加上当地的特色菜。因为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所以管理起来也方便很多,最直观的便是看账本都轻松不少。不过韩一一直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招牌,没有能扬名的代表性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