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1页
    回复:“那也不一定真的倔,古代人想法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倔到极致,就会被人认为是这个人很有个性,也会有很多人喜欢。”
    回复:“楼上说的对,有些倔的特别突出的人,反而会被人记住,当然,日子过的可能不会太好,换成是我,我肯定不会那么倔,所以能一直倔到底的人,也是有本事的。”
    “看完了,等明天入v三十章!”
    “差点忘了,隔壁观灯乐行大大之前更了十五章呢,期待蘑菇大大的三十章,一口气看个爽嘿嘿嘿,超级开心的。”
    回复:“不,是依山而行大大。”
    回复:“对哦,一口气更十五章的是依山而行大大呢,不是观灯乐行大大,观灯乐行大大才不可能一口气更那么多呢(来自曾经坚定认为依山而行绝不可能是观灯乐行的怨念读者)”
    回复:“全程围观当初的事,就算是现在想起来还是想笑。”
    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
    “机智如我,还没看正文,就等着明天更新后,一口气看好几十章。”
    “絮絮冲冲冲,你可以的,拿出咱们现代人高考的劲来,不就是区区科举考试么,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
    三十章存稿,对易夏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得重新调整设置时间。
    想着,她打开后台,开始修改编辑已通过的v章存稿时间,连着三十章,都改成明天同一时间更新。
    时间全部修改提交之后,她刷新了一下后台,确认完全没有问题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后台那一串存稿箱里的存稿。
    不得不说,每次看到她自己存稿箱里的存稿时,她是真的打从心底觉得很有满足感,这大概也是囤货的快乐吧,只不过别人囤的是实打实的货物,而她囤的是存稿。
    确认时间都没有设置错误之后,她顺便将后面的几章也都设置了,在不需要加更的情况下,后面几章的发布时间都是固定的,反正就按照一天两更的节奏进行设置就可以。
    所有存稿的时间设置完全,她起身,走出书房。
    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子冰冷的凉风。
    感受着这一股子冷风,她在书房门口徘徊片刻,犹豫着是要立即出去,还是继续在卧室里待一会儿。
    当然,最终她还是在饥饿的促使下,走出来书房。
    到了厨房里,她直接开了火,等着锅里的水开。
    今天她没有做别的菜的想法,只想着煮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再冷的天,咽下几口热汤,很容易就能让她的身体很快暖起来。
    煮面的时候,她在卧室和客厅走动走动,暂时将客厅的窗户关上了。
    这么冷的天,她基本都在家里待着,除了早上固定跑步的时间出个门之外,她基本就不会再出门了,也因为这个原因,她平时都不怎么需要洗衣服。
    思绪转换之间,热汤面也已经煮好。
    就像她想的那样,今天的热汤面吃着让人格外舒坦。
    吃了午饭,易夏还是老规矩,重新回到书房码字。
    刚刚消耗掉三十章存稿,她得想办法再把存稿弄回来,入v之后,她每天需要更新六千字,唯一能增加存稿的,就是下午的码字时间了。
    新文剧情,女主虽然在现实中学习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她可是三个月能当三十个月用的人,又有学习系统里那么好的老师,再加上经受过现代教育的教养,她的学习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三家私塾的集中考试,虽然没有让女主一鸣惊人,但确实让她得到了很高关注度。
    “免束脩活动‘放榜’当天,还是在原先的大堂外,热闹程度完全不比之前宣布集中考试的时候低,不过今天的老师们,除了站在那里与人寒暄之外,也在人群中寻人。
    寻的自然是这回得到前三名的学子。
    哪怕他们的私塾在县城里已经地位极高,但既然是老师,就不会觉得好学生少,毕竟广撒网才能多捞鱼,这要是捞出几个高中的学生,当老师的晚年生活也能好过很多。
    而所谓狭路相逢,在这种情况下也极容易出现。
    徐絮刚来到这里,就遇到了先前跟她几次结仇的童生。
    那几位童生也是信心满满,见到徐絮,纷纷笑道:‘怎么,你不会真以为自己能被选中吧?区区小儿,便是偶然辩赢了我们,也不过是你运气好罢了。’
    ‘也是我们大意,若是再来一次,我们必不能输你。’旁边一个童生接话,显然还在为先前的胜负愤懑不平。
    这次陪着徐絮过来的,除了徐祖父之外,还有徐祖母和徐母,他们并不一定真的相信徐絮能得到免束脩的机会,但他们都是无条件站在徐絮这边的。
    只是他们都是平民,自然不敢与已是童生之人去斗,哪怕站位明显,也只敢多瞪几眼。
    徐絮倒是淡定,看向几人:‘莫不是你们赢了?’
    几人是童生,而不是秀才,既然来考试,想必不是那三大私塾的学生,他们想尽办法要进私塾,恐怕也是为了后面能够考中秀才。
    徐絮的话说着,不远处有人过来,是与几人一伙的,刚走过来便开口。
    ‘可惜,只有东风兄一人进了,在第三位,第二是刘誉,是兰山村塾的学子,早就听闻他学识出众,此次能中也在情理之中,至于第一,却是从未听闻,先前我在那边跟人聊天,没有一人听说过那人的名字,或许是外地来求学的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