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页
    “普济”涉及人员很多,再不听话的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凡胎也敌不过棍棒和雷电法王的威胁。
    再凶煞的孩子,进了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监牢,也开始被迫“成长”、“学乖”……狗狗那么可爱,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家长喜欢、领导也喜欢。
    你看,你给我一个不健全的孩子。
    我还你一个健全的狗。
    “普济”宗旨就是这样。
    苦其心志、捶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一起学狗叫。
    汪汪汪汪!!!
    汪汪汪!!!
    而“普济”事件之所以在多年后才被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取证苦难外加证人言辞前后不一致,而且更多的人认为,发言人是孩子,童言无忌,不可信。
    舆论曾经一度认为是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注意采取的小手段,根本不不加以重视。
    沉下去又浮起来,可以想象这场战争打得多么艰难。
    中途,有很多证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出场证明。
    正因为旗帜般的光明一个个倒下,傲骨凛然才会尤为可贵。
    白桐的存在,让本来就灰心丧气的孩子们看到了救世主。
    当然不乏有许多看客——
    “他时候才会屈服呢?”
    “很快吧,他终究会和我们一样,成为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普通人。”
    “我们终将不敢吱声——吱——”
    好多双眼睛其实偷偷看着白桐。
    也有人知道白桐家里受到了“普济”的骚扰,但没人敢说什么,每当他们想要冲出去,像个冲天炮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一隅的时候,他们父母又在紧要关头冲出来。
    “你是不是傻?万一惹祸上身怎么办?”
    在父母期盼和担忧的眼神里,眼前总是分开两条路,一条康庄大道,一条人迹罕至。
    可那不是选择,他们被拖曳着往康庄大道上走。
    往前。
    笔直往前。
    别回头。
    否则你将会看到遗落在背后的孤独灵魂。
    怕你自己会哭。
    无数孤独的赠品,满脸落泪的看着有人义无反顾选择了那条人迹罕至的路。
    一步一步。
    眼见着英雄高举旗帜,宣告着胜利,可也几乎在同一时刻,他们的英雄陨落了。
    真英雄从不回头看爆炸,因为他背后已经烧焦。
    ·
    当年“普济”事件迎来胜利的契机,是一个匿名“记者”潜入普济,拍摄的画面。
    电击、小黑屋、戴狗链子、一条条牵着出去溜风、大声朗读其他人的缺点……这些都是在普济里真实上演的。
    还有那些试图当发言人、普通工薪的家庭,他们会收到威胁:石子砸窗、寄威胁照片(孩子在普济里拍的赤-身照片)、狗照……
    经由该“记者”牵桥搭线,普济的真相终于曝光在大众视野。
    作为发声人的白桐,他在揭露事情真相的时候,并没有暴露真名和相貌。
    等事情尘埃落定,该“记者”拍到了一个模糊的背影。
    照片一看就是远古珍奇画质。
    画上少年年纪小,穿大红袄。
    似乎发现被人偷拍,他侧过头,猫儿瞳孔圆而翘,竖起了大拇指。
    你真棒!
    ·
    本来是没几个人留意的照片,被人洛阳铲敲了起来。
    虽说那张脸有几分模糊,但竖起大拇指的模样,倒是一模一样。
    对此网友纷纷评价:
    【白桐桐,牛逼!!!!】
    【桐花花,你还有多少惊喜是臣妾不知道的?】
    【桐花花,你本来就很美!!!】
    对于当年的事情,白桐没什么感觉。
    托杨勇的福,白桐大致理清了自己的穿书线。
    当年他去试镜前,被车撞,导致穿书了一段时间。
    正好穿越到了原主在普济的日子。
    本来白桐被车撞了,脑子搅一搅全是浆糊,又被贪便宜的普济坑害,吃了致幻的毒蘑菇。
    以至于……成功得罪了年幼的谢明烛。
    等他跟谢明烛分开后,白桐意识并不清醒,他一度以为自己就是“白桐”。
    人生过得像摆烂,但白桐不愿意摆烂!
    于是才有了普济事件。
    等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他也不记得自己有没有注意到记者偷拍,但白桐记得很清楚——
    “普济”院长逃脱追捕,在环山公路上与白桐父母相撞。
    同行的白桐也因为车祸,回到了现实。
    这也是为何普济事件后,白桐彻底消失的原因。
    原主害怕再次受到伤害,选择了“康庄大道”。
    白桐对原主有愧疚,但他并不后悔。
    他扪心自问。
    “就算不是我,也需要一个人站出来。”
    “我不是想拯救很多人,我不是圣母。”
    “我只是想拯救自己,任何一个烂在淤泥的人,都会想要爬出来。”
    “真是抱歉……”白桐想,“道歉是没有用的,如果白桐你有来生,我愿你出生富贵锦绣,一生平安喜乐。这不是祝福,如果我是作者,那这是我的对你的设定。”
    ·
    无论从那个角度想,白桐是出圈了。
    甚至还有了一戳小小粉丝,一开始是白桐的学弟、学妹,然后是普济长大的那批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