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其一。
其二也是,若现在不将此理言明,等将来韶懿郡主发展蚕业的大计受阻,届时他也没法向,武穆王的韶懿郡主交代。
毕竟发展蚕业,也关系到了二十万流民的生存。
李大人的话,也确实字字到位,句句在理,仿佛她若不管一管这事,都对不起她韶懿郡主的圣善之名了。
虞幼窈似笑非笑:“我一个女流之辈,能有什么主意?李大人怕不是找错人了?”
李大人苦巴了一张脸:“您可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我也不妨给您交个底儿,就衙门这小猫三两只,我就是全集在一起,那也凑不齐剿匪的人,更遑论,那些土匪,手上可都是沾了人命的亡命之徒,衙门里的官兵,对府普通百姓还成,让他们去剿匪,指不定一见了血,就软了腿,我这不是没得法子,才求到您跟前来了。”
这话也是没错,那帮土匪十分棘手,李大人这么争着剿匪,这其中许是还有一些不好言明的内情?
只是!
虞幼窈笑了一下:“这话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连城是京三地的门户之一,属大县,包括非在编制,却享受朝廷奉银,服务于县衙的吏员,就有上百名,衙内可设上千名衙役,每个衙役之下,还有三到七名“白役”不等,虽不在衙门供职,却受雇于衙门。”
甭看七品县官,官职不大,但权利却大得很。
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
凡户口、赋役、钱谷、给纳之事,皆掌之。
说白了,简直就是土皇帝。
一般小县,吏员大约就是二三十人,衙役只有数百,上百,甚至是几十人左右。
像连城这样的大县,不仅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还是沟通海外诸国的纽带,衙役加上白役,能有数千人之多。
第830章 僭越
她笑容一深:“如此算下来,衙门可以抽调的人手也不少了,衙役都要经过县衙选取,大多都身强体壮,懂一些拳脚功夫,衙门里也有武所,内设衙役总教头,负责他们日常训练,难道还比一群乌合之众差了?”
李大人一窒,就有些说不出话来。
衙门里的衙役虽多,但真正身手厉害,能与人交战的,还在少数,其余人等,都是负责平时巡逻,跑腿事宜,看着威风,其实也不顶用。
只是这话他不好说。
虞幼窈见他没说话,就又道:“虽然眼下正值安排流民之际,官府确实有些分身乏术,但时间嘛,挤一挤总归也有,人手也不是大事,官府还能张榜悬赏剿匪,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想来也能凑足剿匪的人手。”
许多江湖人士,就喜欢接衙门的悬赏。
悬赏的银钱也多,但连城可是大县,士绅把持蚕业,有利也有弊,至少各贡税收也稳定,衙门里也不缺钱。
眼下连城又开拓了不少蚕场,林地买卖,高于普通田地买卖,七成归了国库,衙门可得三成,更是富得流油。
话说到这份上,李大人额头也冒出了冷汗:“这北境是在武穆王辖下,将来连城的发展,也需仰仗郡主您,倘若连城的蚕业发展起来了,那是韶懿郡主圣善,仁德,也是下官治理有方,吏部的考评上,少不了一个【优】字。”
虞幼窈平淡的笑容,终于多了几分真切,觉得这还像话。
李大人也是一脸诚恳道:“下官将来的前程,可都系于郡主与武穆王之身,您就直说了,到底要下官怎么做?”
韶懿郡主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意思?
她没说同意,也没说拒绝,可说出来的话儿,却字字犀利,几句话就将他逼得原形毕露,无所遁形。
他也不是傻子。
韶懿郡主确实有心管一管这土匪的事,但这事却是个烫手山芋,她也不会贸然接下,以免落人口实,为武穆王招祸。
没有一口应下,是为了逼他表态。
毕竟,让武穆王插手剿匪之事不妥,他身为地方官员,也没有资格请求武穆王出兵,总归是要有官府的配合才行。
倘若出了岔子,也该由官府来兜底,保证不会牵连到武穆王身上。
可如此一来,所有的风险就该由他来承担。
李大人不是不明白这点。
人都说富贵险中求,他都已经搭上了贵人的马车,好处近在眼前,前程也唾手可得,再下马车,傻不傻啊!
剿匪一事关系到他的政绩、考评、前程,也和韶懿郡主大力发展蚕业的心思不谋而合,也符合武穆王安内攘外的利益。
人手由武穆王出,出力的人还是武穆王,换句话说,那就是坐享其成。
表个态,承担些许风险,都不是什么事。
韶懿郡主和武穆王,那是何等厉害人啊,行事滴水不漏,这样一计较,约等于没风险。
李大人又补充了一句:“关于剿匪的事,下官全凭郡主吩咐。”
虞幼窈是真对李大人另眼相看了,李大人虽然不是什么好官,却也不是丧了良心的恶人,为人处事,滑不溜手,也识时务,难得的是,他能力不弱,安排流民的一应事,就做得有条不紊,没出太大的乱子。
懂得替自己谋好处,却也不是光拿好处,不干活。
这样的人用得好,却是十分得力。
用不得好,就会见风转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