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7页
    虞幼窈低头喝茶,祖母虽然一直不喜虞兼葭的作派,也看不上她心思太多。
    但虞兼葭好歹也是亲孙女,无论是规矩,还是礼数,都是极周全,自然也是盼着她好。
    从前有杨氏挡着,祖母对虞兼葭的教养也插不上手,如今虞兼葭主动提出要去庄子上养病,便也想拉带虞兼葭几分。
    族里能被请来的族婶,大多都是极有名声的,是杨淑婉这个上不得台面的庶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
    照顾虞兼葭是真,教导也是真。
    虞兼葭难得从待一向她十分冷淡的祖母话里,听出了几分“慈母心肠”,只觉得讽刺:“谢谢祖母关心,孙女儿今儿一定会仔细养着身子,定不叫祖母担心了去。”
    从前老夫人眼里头只有虞幼窈一个孙女儿,从不将她放在眼里。
    现在倒是“关心”起她这个孙女儿了。
    可惜晚了。
    如果没有老夫人的命令,母亲又怎么会关进了静心居?
    之前,她数次让院子里的婆子传话,想要见母亲一面,可老夫人却以她之前犯了病,要静心养病为借口,让她连母亲的面也见不着。
    母亲嫁进虞府这么多年,为虞府开枝散叶,连父亲的独子,都是母亲所出,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却落了这样的下场。
    更荒谬的是,府里竟然还有传言说,虞幼窈的母亲,原配谢大夫人是母亲害死的!
    便是她母亲在闺中,便与父亲互生了情意,有些不妥,可谢大夫人自己是个短命鬼,又与她母亲有什么关系?
    虞兼葭走后,虞老夫人微微一叹:“希望到了庄子上,你三妹妹是真能好好养着身子。”
    虞幼窈没搭这话,从柳儿手中接过了盒子,拿给了祖母:“这是我今儿才做好的避暑清凉珠。”
    虞老夫人便也不想虞兼葭的事了,脸上透了笑容:“一早就听说,你在捣鼓这个避暑清凉珠,这么久才做好,想来也不容易吧!”
    她一边说着,就接过了盒子打开。
    里头摆了一串褐黑的手珠,每一粒珠子都有莲子大小,色泽古朴,坚硬饱满,上头琢刻了“福”纹,寓意福寿绵长。
    便是才做成的,珠子上也透了木质的细腻,这样的珠子,是要贴身戴在身上养着,养一些时候,便能油光滑亮。
    虞幼窈笑道:“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多月呢,不过清凉避暑珠,凝天地草木的灵气,若是保养得宜,就是戴许多年,药香味也是只增不减,细嗅安神,心神清净;把玩也是触手沾香,气香绵长;戴于脉腕之间,与肌肤相亲,更能调中理气,疏风去燥;若中了暑气,嚼服了,亦能清热解毒,健脾益肺。”
    虞老夫人闻了闻,又将避暑清凉珠戴进了手腕上,脸都笑成了菊花纹:“香味也好,初初一闻,有些清苦,却十分醒脑,等香入了肺腑,便又透了几分清凉,连心窍也松快下来了,这可真是好东西。”
    这几日天气烦热,她总觉得心里头堵得慌,闻了这清凉避暑珠,确实心中畅快了许多。
    虞幼窈笑弯了唇:“祖母喜欢就好。”
    没过几日,朝廷对长兴侯的封赏下来了。
    长兴侯曹兴镇守幽州有功,由二等侯,擢升一等北定长兴侯,爵位与国公等同,统领幽州三十万兵马,驻幽州,主幽州战事,并赐良田,美玉,布匹等。
    一时间,长兴侯府风光无两。
    正在此时,一辆青顶马车悄然进京,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第二日酉时(5点),虞宗慎下了衙门,就来了安寿堂:“今天上午,闲云先生往府里递了拜贴,明天要进府拜访湖山先生。”
    虞老夫人顿时惊住:“闲云先生进京了?!”
    虞宗慎颔首:“嗯,悄悄进京,没有惊动任何人,湖山先生暂住虞府,他与湖山先生是故交,难得进京,自是要与湖山先生一叙旧友之谊。”
    虞老夫人震惊之后,也冷静下来了,连佛珠也不捻了,一脸纳罕:“这可是真是菩萨进了家门,供不起!”
    大家好 我们公众 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 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 年末最后一次福利 请大家抓住机会 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第363章 世子殷怀玺(求月票)
    湖山先生是与老太爷有旧,这才愿意来府里教导哥儿们的举业。
    情份不同了,便随意了些。
    可闲云先生从前与虞府没甚干系,进府也是借了个地儿拜访友人,也没虞府什么事儿。
    闲云先生进了府,要如何招呼,这尺度却是不好把握了。
    太殷勤了,就失书香家的气度,闲云先生也是文人,没得让人小瞧了去。
    可也不能不当一回事,没得失了待客的礼数,让人心里不痛快。
    要格外慎重。
    虞宗慎也道:“姚氏接了请帖后,也不敢声张,当下就使人去衙门禀了我一声,等我回来处理。”
    虞老夫人点头:“你媳妇是个妥当的人。”
    虞宗慎唇边笑意儒雅,瞧着俊雅温和,可却好似与人隔了一层,待谁都透了一丝疏离,便是提及自己的妻子,他情绪也没有一丝波动。
    虞老夫人脸上的笑意也变得稀薄,面色也透了一丝灰败:“你是不是还怨我当年,没有替……”
    “母亲,”虞宗慎语气也透了警告,完全不像一个儿子对待母亲的态度:“事已至此,小心祸从口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