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些,陈颂正式开始讲解课程内容,他没有翻开教材,直接在白板上写下了一连串定义的数学表达,首先我们要讲解的是整数的可除性。这个大家应该很好理解,但初等数学中就有所涉猎,我就不多做解释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整数可除性的性质和一些相关的定理。整数可除性的第一个性质,就是商具有唯一性
毕竟是第一次给本科生上课,陈颂还是讲得很细致的,除了他觉得实在非常简单不需要证明的东西,否则他都简明地写了证明的过程,并且还讲了几个例题。
下课的时候,旁听的非数学系的学生们都感觉,好像是真的不难,他们都听懂了,挺简单的样子,兴致勃勃地决定下来继续早点来抢位置听课。
而数学系的学生们听到他们的讨论,脸上不由露出了一言难尽的同情表情。
上了一节课就觉得简单什么的,这些人可真是太天真了,数学就是这样的,开始的基础的东西看起来总是特别简单,但是到了后面你就会发现老师,我们说是同一种语言吗?
而回到自己办公室的陈颂感觉也很不错,有课题组研究员询问他第一次上课的感受,他说道:还不错,学生们听得都挺认真的,看起来也都能理解。
在场的研究员笑而不语,数论基础他们没记错的话,开始的部分确实挺简单的,听不懂的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而能考上京华大学的学生,至少智商不可能有问题。
不过谁都没有给陈颂泼冷水,陈教授虽然成就不低,但年纪还小,经历也比较少,慢慢的就明白了。
之后的两天时间,陈颂收到了一些报名自荐助教的邮件,他首先把那些就简单说要报名的排除掉了,从附上简历和自我介绍的学生之中考察了一番,最后选择了他那天上课的时候叫到回答问题的学生孟三朝。
孟三朝主要的工作是帮陈颂收作业,虽然说现在很多学科的老师都要求作业直接发邮件的,但考虑到数学各种公式符号比较多,手写搞不好比打字还快,所以陈颂要求手写作业。
等到陈颂安排好所有工作,时间就到了周末,正好是他和童一淮要是上访谈节目的时间。
其实这种访谈节目,一般来说收视率是不高的,不过这个节目比较有想法,总是会带一些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说这次的话题就是陈颂他们参演的那个《大国崛起》影片,而且还是直播,还有一个弹幕提问环节,多少能够挽救一点收视率。
不过这个访谈节目到底是正规的,而不是那种为了流量没有底线的,所以在正式开始录制之前,主持人还是会和嘉宾沟通有什么问题不能问的,在筛选网友的问题的时候也不会选那种太没有底线或者嘉宾明确不想回答的问题。
难得一个放假的周末,陈新雨和李悦一起坐在电脑前开着访谈节目的直播间,等着陈颂出来。
画面切入舞台,首先出场的是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宫蓝,一个穿着女士西装套裙、化着淡妆、脸上带着淡淡微笑的年轻女子。
她主持这个访谈节目也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是央媒比较资深的主持人之一。
一段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宫蓝说道:本期节目我们请到的嘉宾是菲奖得主、京华大学数学系教授陈颂和京华大学物理学副教授童一淮,有请陈教授和童教授。
陈颂和童一淮面带微笑从后台上来,在宫蓝对面的沙发上坐下,两人穿着同款不同色的正装,一看就是情侣装。
请陈颂和童一淮做了个自我介绍之后,宫蓝说道:陈教授、童教授,你们都是非常年轻就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科学家,你们知道,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眼里,科学家的世界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你们这种年轻的科研天才就更神秘了。我很好奇啊,你们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走上科研道路的呢?
陈颂想了想,说道:可能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决定吧,我中学的时候就对科研感兴趣的,正好我成绩还不错,家里条件也还科研,我的家人也支持我,当时大概就有个模糊的想法,希望将来能够往学术圈发展。
童一淮:我和师弟不太一样,我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就确定要往学术圈发展了。我小的时候,我父母都很忙,没空管我,也不放心把我交给家里的保姆,就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的身边。我爷爷也是个科学家,家里的邻居都是各个领域的学者,我应该从小就比别的小孩聪明一些,在那边有能够接触到很多的知识,所以我慢慢产生了兴趣。
宫蓝:两位都很谦虚啊,我之前也了解了一下两位教授在中学时代的成绩,听说每次考试都是第一,而且高考的时候都是当时那届的理科状元。另外我听说大多数人的科研大跑路都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但我了解到,两位教授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参与了很重要的课题,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吗?
陈颂和童一淮相视一笑,还是先开口说道:确实是有些契机。我当时能够参与课题的机会比较巧合,而且是师兄带我进组的。
陈颂把自己和童一淮之间的相识的故事大致讲了一下,又说道:这次的机会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课题组的那段时间,我的进步非常大,师兄也一直在指导着我。也因此,我后来才有了更多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