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1页
    越是想,诸萦的思维就越是发散,她竟然觉得很合理!
    作者有话说:
    动笔写这篇文,一开始是因为偶然有了个脑洞,和基友商量了之后,就激情开文。从有这个脑洞,到动笔写文案,放章节,应该不超过一个下午。
    认真算起来应该是很仓促的。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她。所以白天再忙,也会努力赶更新,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感觉就变了。(可能是从上榜开始,慢慢有了流量)我刚开始是很开心的,后来就变得患得患失,我怕自己写不好,怕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
    我总想周全一点,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好像有点难,关于男主问题,关于叙述问题,关于我文笔不好的问题。我很抱歉,没有给大家好的体验感。
    我试着努力,但是随着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摸着键盘都会觉得难过,整晚整晚的失眠。我的状态差的有些明显,所以之前只能先停止更新,连看评论区的勇气都没有。
    我试着把晋江卸载了,慢慢缓了几天,状态才渐渐好了起来,至少不会突然间就难过的想哭。
    可能之后我会比较少看评论惹,想试着慢慢把这个故事写完,可能写的不好,也不太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完整的把故事呈现出来。
    谢谢还在看文的宝^omega;^
    (好像有点长篇大论了,一打字就是好多好多_(:з」ang;)_)
    这些天没有更新,我很抱歉,对不起!这几天会试着补上!
    (ps:如果可以的话,可不可以不要总是和别的文文放在一起比较,虽然我确实写的不好,但是作者咕看到明晃晃的比较和批评,还是会有点很难过吖。)
    第42章
    但是诸萦认真思量了一番,又觉得不太妥当,毕竟她自己也只是个半吊子,倒不如等这些人顺着历史的进程慢慢演化文字。
    横竖她现在学也学了,就不要再大费周章推行什么简体字。说实话,照诸萦来看,若是抛开难度不提,诸侯国间的这些弯弯绕绕的文字,其实很具有厚重感,里头的很多文字都是象形字,只是看着字,似乎眼前都能浮现出前人的举止动作,栩栩如生。
    放开脑海间偶然浮现的念头之后,诸萦又开始生无可恋的继续找着竹简学习。她不但要学习文字,顺带各国的记载,诸如风俗民情、史书官制都要熟悉一二。
    只是
    她虽然照着自己熟悉的一些典籍,对照着学习文字,基本的文字是能看明白,但有的文字,实在是晦涩,并不算常见字。她偶尔遇到着实猜不出的字便会将之圈起来,回望竹简上做了标记的文字,不由有些头疼。
    不论如何,她得想个办法,把这些弄个明白。
    即便卫王要为诸萦举行祭祀之礼,但是对诸萦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她和之前一样,独自在摘星台中,学着这里的文字是如何写的,享受着高台上不徐不燥的微风。
    祭祀一位神明,绝不是件简单的事,哪怕卫王那般重视,令臣工们都忙于此事,可仍旧用了许久。
    久到诸萦都快忘了此事。
    直至某日,诸萦一人坐于高台之上,她灵敏的五感,恰好听见了由风卷携而来的熙熙攘攘之声。
    她疑惑的放下竹简,拨开萦绕着摘星台阁上的纱帐。
    诸萦的目光先是落在王宫中,的确是有忙碌的宫人,但是不见异常。在王宫之中,即便是忙碌,也不会有这般喧闹细密的声响,除非这些宫人们不要命了。
    她顺着王宫慢慢向外看去,明明只是隔着王宫的城墙,却恍若隔着一个天际,从宫墙起,不知何时多出了许多人。有衣着不凡的贵族和士子,也有穿着粗衣麻布的平民和游侠儿。
    郢城身为卫国的王都,本来就热闹繁华,但是这般摩肩接踵的场面,却是少见。
    只不过,人们是每日里一点点涌进来,诸萦平日里难以察觉,直至某一日,某一瞬,才会突然间意识到不对。
    原来不知不觉间,郢城已如斯热闹了。
    毋庸置疑,这些人是为了诸萦而来的。卫王早在半月前便昭告天下,有一位九天之上的神女驾临卫国,如今暂居在王宫之内。为了表明对神女的崇敬,卫国将邀天下之人,诸国之君侯,前来郢城见礼,为神女祭祀。
    再过几日,便是神女的祭祀大礼,所以知晓消息的,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但凡能有家资,哪怕是行于荒野,啃食草根树皮,也要前往郢城,以求能得见神女,即便只能在茫茫人海中瞥见一个身影,也足矣。
    路途近些的,这几日间就赶到了郢城。过几日,只怕涌进郢城的人会更多。仅是如今,郢城外的逆旅,连草棚都应是住满了人。
    更甚者,莫说这些贵族平民了,就是各国的君主们也是动了心思,尤其是那些大诸侯国的王上们。
    不说诸侯国的君主们有没有蠢才,单是他们底下的上卿和大夫们,就不是善茬。所以各国之间,多多少少有些彼此安插的人马。诸萦的事,当日在卫王宫闹的那般大,后来又有郑国的使者们吃了瘪,很难不令他们信服。
    于是,诸国的君主们,不约而同的都有了忧愁。此次祭祀,他们究竟是去,还是不去。
    这可不像当年的鹿台之盟,虽然也是各诸侯国的君侯们齐聚,可那不是他们间任何一人的地盘,身后又有各自的大军,彼此间虎视眈眈,牵一发则动全身,谁敢妄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