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芸嗤笑:哀家记得,皇帝登基时,已经大赦过一次了。
没有人知道,她其实一直觉得大赦天下是一件很蛋疼的事儿。
虽然这确实能让一些冤枉的人重获新生,得到机会。
可凭什么那些穷凶极恶的坏人就能逃出生天,刑满释放,甚至获取减刑?
并不是所有穷凶极恶的人都能获得重判,有些真的好不容易才送进去的,结果皇帝一句话,将多少人的努力给毁了?
诚然,这番动作确实能救到一些好人,可放出去的坏人,真正能改过自新的有几个?
搞不好再制造的罪孽只会更多,遭殃的好人也更多。
在柳芸眼里,大赦天下不是不好,但是不能拉一条线,无论好坏都放了。
皇帝:是啊,当初也是三大辅臣提议的。
柳芸皱眉:皇帝真觉得大赦天下,是件好事儿?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反问,皇帝错愕:母后不觉得是好事儿吗?
柳芸:不是不觉得,而是觉得此事做得不够严谨。
皇帝不由得来了兴趣:这话怎么说?
柳芸:如果有一凶犯,只杀一人,却因为情有可原,并未重判,在大赦范围内,皇帝觉得,此人是释放了好,还是不释放好?
皇帝想了想:既然情有可原,又只杀一人,自然是释放了好啊!
柳芸轻笑:可若是此人只杀一人只是没来及杀太多呢?
皇帝:
柳芸:就算情有可原,可陡生变故,此人心里已经扭曲,只想杀人报复,出狱之后无恶不作,杀人如麻,这笔罪孽算谁的?
因此而死的无辜百姓又该怨谁?
皇帝诧异,结巴了起来:那那,让捕快,抓了重,重重的判决
柳芸挑眉:若此人因为之前的经历,已经有了经验,捕快无法将其抓捕归案,此人却在外继续犯案,无辜之人找谁哭去?
皇帝呐呐:那不是,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柳芸纳闷:怎么就没有了?有些人进过一次大牢,琢磨出了经验有什么奇怪的?
之前三大辅臣掌权,各地官府衙门只管捞银子,不干实事儿,天高皇帝远,你以为他们这么短时间就能改好了?
由奢入俭难,贪得习惯了,有几个还能捡回初心,当个好官,你觉得各地方的捕快有多大的本事?
可犯人有不少聪明的,为了逃,还能犯蠢不成?
皇帝不妨仔细想想,假设各种情况,一个只想报复的凶人,又会牵连到多少好人,祸害多少家庭。
皇帝脸色渐渐难看起来,有些事情,还真的不能细想。
那,大赦天下不能做了?
柳芸摇头:倒也不是不能做,只不过,不能像以前那样,一概而论的放人。
需要制定一些细节,好好调查过才能放人,一些永远不会改的小偷小摸,哪怕情节轻微也不能赦免啊,放出去,岂不是给大家添乱吗?
哀家只是在想,若哀家有一仇人做了伤害一家人的事,好不容易才把人抓进大牢。
还没高兴几天呢,皇帝一句话大赦天下就放出来了。
偏偏仇人不做坏事儿了,再也没有理由抓人,哀家是原谅呢,还是不原谅呢?
不原谅吧,人家改了,原谅吧,这人之前做的坏事儿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心里郁气难消。
哀家恐怕都不知道该恨仇人,还是恨放了仇人的皇帝?
闻言,皇帝忍不住一哆嗦,这么说,大赦天下给他招了多少恨呢?
柳芸叹了一声:哀家从来不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人不能随便放,否则,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日子又得添多少乱。
皇帝诧异:母后不是信佛吗?
那小佛堂的香火貌似没有断过,还有那么多佛的画像。
柳芸:这孩子到底会不会说话?
哀家的意思是,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不代表之前拿着屠刀做过的事就一定能得到原谅,忏悔还不如做苦力更加有价值。
屁的立地成佛,那些佛凭什么替别人原谅?
整日吃吃素,念念经就是忏悔和吃苦了?
这两个词的份量何时变得这般轻?
皇帝认同的点了点头:那倒也是,不过,云昭这么大,四十几个府郡城,那得有多少案件,多少罪犯?
要全部好好调查一番才决定放什么人,不放什么人,这工作量那太可怕了。
最重要的是,调查的人还要信得过,不能徇私,光是想想那工程量,皇帝都觉得脑壳疼。
事实证明,大赦天下之所以画一条线,这边的全放,那边的全都不放,就因为柳芸的提议无法办到。
柳芸挑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皇上想,还是可以的。
大理寺已经腐朽至此,而且有专管的案件,刑部有作为的不多,也不放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