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81页
    要举例子的话……
    唔,你们可以想象成我国制度,各地区只有城管给予保护力量,不设武警、刑警,再上一级直接是军队,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大家都知道军队调动很难,不得擅自动用,所以在宋后期因为地方保护能力急剧下降,直接致使了匪患横行。
    当然厢军可以因为个人实力凸出进入禁军或者边军的,同时禁军和边军的退伍兵也会变成厢军。《===文中就是害怕有人走这条路子想办法退役。
    毕竟当兵几年钱赚够了,趁着没开战时候赶紧遛,这个想法稳赚啊。
    第217章 北宋(八十三)
    其实向西北部派遣、迁移人民过去这件事情, 从当年签订好租借协议之后便已经开始实行。
    但是收效甚微。
    人口的流动永远都是从边远地区向中心地区迁移,而西北苦寒不说, 还有游牧民族饶边的困扰。即便如今政府有看护西北边的趋势, 也有将主要防守力量迁移的迹象,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疏忽便是自己的命。
    得要多想不开才会往那儿去, 就算是去那里的商人,数目也都不多,若非如此,西域的商品又怎会如此值钱?
    所以哪怕官方之前把条件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愿意去那。尤其是东西京同应天府这类中心城区之人, 更是不愿意离开富庶之地。
    在这个人口就等于发展力的时代,没有足量的人口进驻, 当地经济便难以发展, 没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进驻,蛮荒之地永远是蛮荒之地。
    这一点夏安然非常清楚。
    在东汉的时候,西凉地区之所以在后期成为了东汉的粮库之一,并且人才储备几乎能够比拼的上东南沿海地带, 其中便离不开贾诩等人的呕心沥血,更离不开无数被贾诩“爱和梦想”哄骗过去之后就扎根在那儿的青年学子。
    赵祯短时间之内没有和党项开战的打算。
    作为宗主国, 只要从属国没有做出反叛的举动, 他要顾及旁的属国感受,自然不可以派兵攻打,不然极易引起恐慌。
    而且事实上而言, 对于边陲之地,历代统治者对那儿的要求就是太太平平不要叛乱就好,在这个政令缓慢、以人治为主的时代,想要管理好一个偌大的国家,当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管好中原地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地方的统治,还是交给当地人吧。
    既然不打算派兵攻打武力征服,那边只有软性的文化侵略——人口迁移、人口置换是最容易收复一块地区的方法。在宋元时期闹事无数的大理国当年便是被朱元璋用这样的方法彻底拿下,自此再不存在大理的概念。
    只是大部分古人都有故土难离之情怀,想要迁移普通的平民很难。中华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移,无一不是洒满泪和血之路。
    所以大家便打算先从厢兵下手。
    失去了自己家园和亲人的厢兵多为孑然一身,对于他们而言,有个家比什么都重要。
    男儿郎独身一人,也更敢于冲闯。
    但正如小吏所说,除了庄稼汉子还需要聪明人。
    那还有什么说的?
    这一套夏安然已经很熟练了,他无数次看着贾诩用同样的套路从他的学校里头挖人啊!
    贾诩用的那些词他都完全忘不掉!
    宣传大字报贴起来!
    有了印刷彩色年画的经历之后。大宋朝的官方印刷制度有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大字报被设计成一个个彩色的小人喊口号的模样,被下发到了各地郡县。
    对厢兵——
    大西部的壮丽风光,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你们见过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你们见过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壮美你们见过吗?
    生活在水米之家的汉子们,这,才是真爷们去的地方。
    对书生——
    西北部教育资源的匮乏,大西部急需教育人才,同一个西部同一个家,今天我们都是大宋人。
    在西部,有对知识嗷嗷待哺的孩童,还有到了五六十岁都渴望知识的老人,他们渴望研读圣人语录。
    西部的日子很苦,但是当地人亦是不曾停下过努力的步伐,他们只缺少了一点技巧,一点知识,需要大宋年轻人去帮他们一把。
    正如圣人有云:有教无类也。
    不紧随圣人的脚步吗?
    对官吏——
    你,还在为久久得不到升迁而烦恼吗?你还在为读书时候的理想不能实现而苦闷吗?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
    这是最宝贵的机会,磨练意志,锻炼自我。在这里,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收获,你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最真挚的感谢。
    支援西部,你,值得拥有。
    除了最后一份被驳回重写之外,夏安然写出来的心灵感悟全都化为了大字报贴遍大宋各处。
    在大字报的宣传,以及诸多半强制、半哄骗的行为趋势下,大宋国引来了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人口的逆流动。
    对于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有的人都是自国家各地而来,由国家下拨款项先将他们接到汴京城,然后由帝王亲自接见,并且为他们饯行,其待遇之高令人难以置信,也正因此,不少官僚亦是让自己的子嗣加入了此次西迁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