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本身不产铜的辽国,和自称咱们是属国也应该跟着您用同样的货币呀的党项。
这就和现代的外汇储备一样,拥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可以在关键时候有某些经济上的操作,只不过现代的外汇储备均为纸币,对于被储备国来说压力不大。
但是北宋可是实实在在的钱出去了,然后民间还是嗷嗷待哺表示钱不够用啊。
其实如今已经开始出现了纸币,不过是仅在部分地区以一种类似于存折的方式发行,尚未成为国家货币。
但是距离这一天已经不远了,起码刘后在她的执政之时已经默认了交子的合法,并且已经布置下去任务让下头研发一种拥有一定防伪功能的纸币,届时由官方发行。
当然,这件事情如今看情势是要落在仁宗头上了。
但是夏安然要说的不是这个,他思索了一下,言道:“官家,可否改良一下我货币中的铜含量?”
北宋如今的铜钱是非常有良心的,含铜量几乎有六成近乎七成,但是按照当时的铜售价来说,铜钱的铜如果全数融化了制作成旁的器物反倒是有大盈利。
也就是说货币本身的价值要低于定位的价值,这也是北宋的铜钱被搜集的缘故。但是到了后来,因为铜存量不足,官方不得不降低货币中铜的比重。
在东汉时候董卓曾经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东汉五铢,他的做法便是用大量的劣质铜铸造成丝毫没有防伪效果,同样也不等同于货物价值的铜币以此讨得更大的利润。
这种行为在北宋依然存在,当民众发现政府钱币的铜含量开始下降的时候,便有一部分人收集含铜量较高的铜币(也就是前几批的货币)然后自己铸币,造就铜含量更低的货币。
也就是劣币,最后因为劣币较之于真币流通量更大,直接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但是同时,因为大量的货币外流,直接致使朝堂不得不大量制造铜币,但是制造量和流通量之间的矛盾,又致使通货膨胀。
这种不由政府管控的货币,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受到了巨大冲击。
夏安然的建议在仁宗看来显然是不靠谱的。
在没有储备金的年代,货币的价值就是等同于铜的价值,如果轻易得降低铜含量,那么民间铸币的问题会立刻诞生。
所以夏安然的想法是:“陛下,我们可否试试,以黄铜来铸币?”
黄铜发现于汉,之后被少量利用,一直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汉人掌握了黄铜的制作方法,自此开启黄铜为钱币的时代。
又因为黄铜本身就是铜、锌合金,将之用到了铸币上头造出来的钱币金灿灿的就像是黄金一样。
耐磨损、耐水泡、耐腐蚀,关键是其用铜的含量大大下降,但是寻常人家没办法通过粗制滥造等方法制造出黄铜来,即便做出来成本也不低,防伪效果杠杠的,老百姓们用过了都说好。
黄铜作为钱币从明嘉靖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使用铝制币,包括有了钢芯镀镍技术以后才被取代。
有此可见其在货币上的稳定性。
当然不是说就没有造假了,这个世界上永远缺不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就连液压机都有师傅能够用手敲出来,还有什么是手工艺人办不到的?
关键就在于是否合算,获得的利益和代价是否对等。
而在一个官府炼制黄铜都极为困难的时代,民间大规模出现虚假黄铜货币?
夏安然个人以为,只要政府掌握好了这门技术,起码可以防伪五十年。
夏安然的议题在仁宗看来可谓天方夜谭。
因为在宋朝,还没有掌握冶炼黄铜的技术,如今的确有黄铜出产,但是产量很低,因为现在使用的是炉甘石加炭放在一起和铜一起冶炼,但是炉甘石的产量并不大,加上最终产量亦是一般。
顺带一提,因为黄铜作为饰品很好看,售价也不低,所以在宋朝就有民众私下融化铜钱,然后用类似的方法自制黄铜卖钱了。
但是之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的原因还是因为——金属锌非常难以炼化。
氧化锌的还原温度为904度,而锌的沸点仅907,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非常容易让锌直接变成蒸汽挥发。
同时,挥发后的蒸汽又会和空气反应变回氧化锌。
磨人程度绝对超过大部分小妖精,但是这一点夏安然不怕。
因为,因为他看过《天工开物》。
这本明朝的着作自然书写了如何冶炼金属锌,虽然是土法,但是能够支撑起明朝财政的黄铜币,自然也可以支撑起宋朝财政。
听到夏安然说自己可以试试之后,赵祯沉默了很久,最后他挥了挥手“阿弟,你还真是给朕出了一个难题。”
赵祯目前将重点放在了武器冶炼上面。
这是因为玉罗刹带给他的信息让他不得不警惕西边的党项人,但是夏安然的这一建议实在太有诱惑力,赵祯无法拒绝。
财政问题一直是赵祯的心病。
更不要说假币这个问题已经远远不是寻常财政问题那么简单了,它牵扯到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大量需要钱财的利益集团,如果是小作坊私自印制也就罢了,但若是旁的呢。
赵祯没有办法不去警惕这些。
但事实上在捉拿自朱铸钱币方面,大宋政府的确是浪费了不少力气,如果能够从钱币本身上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