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还在讨论的时候,前方已签好战败条约,并派人快马加鞭送来京城,皇帝第一个过目,看完后他勐地站了起来,让下面的大臣们惊了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与大歧间的战争出现意外状况了?还是公主出了什么事?
陛下膝下只有这么一位公主,谁不知道陛下将公主当成眼珠子护着的,连皇位都要传给公主。
皇帝站起来将来信与条约再仔细看了一遍后,然后放声大笑。
“姚爱卿,你来看看朕的永福公主与平南伯为朕与朝廷办成了一件怎样的事。”
皇帝笑了,大臣们也松了口气,看来不是出了岔子,而是有喜事?那又会是什么喜事让陛下如此震惊大笑。
姚首辅接过送来的折子快速阅览,也同皇帝一样看得眼珠子要突出来了,然后抬头说:“陛下,当真如此?那大歧竟然同意了?”
皇帝笑道:“当时三路大军还有昂兰军队就在大歧王都外面镇着,他们能不同意?”
“到底写了些什么?姚大人快跟我们说说。”
姚首辅转身看了看,然后将折子往户部尚书怀里一塞,说:“你看了应当高兴的。”
这可是大笔进账啊,而且要连续十年,公主和平南伯行事真是出人意料,姚首辅觉得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但户部肯定是乐于成见的。
户部尚书也走紧打开来看,看完后也惊喜不已,连声叫好。
皇帝点了点他:“念,将我们大周与大歧达成的协议念出来,让众位爱卿都听一听。”
“是,陛下。”户部尚书清了清嗓音,然后就在朝堂上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
当他念完后,整个朝堂哗然,有觉得不可思议的,也有觉得愤怒的,这可是和他们向来的理念相悖,实在有违大国作风,朝堂上为此争议不休。
武官一派深思之后都觉得很不错,这场仗打得不仅没消耗掉多少物资,反而发了笔财,以后再开战就可以以此为鉴,谁再敢说他们想要开战就是穷兵黩武的?他们直觉这事是燕沐那小子一手主导的,这小子坏得真让他们喜欢,等他回京了,可以跟这坏小子多走动走动,这次燕沐的表现真的让他们刮目相看。
虽然武官是同意这样的做法的,但他们的嘴皮子却没文官利索,因而在朝堂上的争论他们的声音小了不少,姚首辅没有参与争论,内阁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但问题是如此这条约已经签了,还是由公主出面的,尽管心中反对,但也不能落了公主的面子不是。
姚首辅老神在在地抄了袖子站在那里,也有人抬头看皇帝,皇帝一直笑眯眯的,看他们吵得这么厉害也没动气,不少心思敏捷的人其实都看得出来,这回陛下是站公主和平南伯一边的,否则刚刚看完折子后就不会痛快大笑了。
到退朝时间了,皇帝也不管他们是不是还在吵,带着近身太监先走了。
争论还在持续,在没有上朝的官员中扩散,并还有继续扩散的迹象,将更多人带进这场争论之中。
而将这场争论推至最高峰的,则是宋泽在京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大周西南与大歧战争的文章,将京城内外的百姓都卷了进来,此时哪怕朝堂上官员的声音再响,也响不过民间百姓的。
走在京城街上,可以听到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谈论此事,更别说那茶楼酒馆之中了,许多读书人也汇聚到这些地方,基本人手一份京报,激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时候都争得面红耳赤。
宋泽的文章没写其他地方的冲突,只写了大周西南与大歧之间的数次摩擦冲突,再将此次交战情况及结果写了出来,从文字看,宋泽并没表明任何立场,似乎不偏不倚,然而大家都看得出来,宋泽他就是站皇帝的,或者是说站在公主平南伯一边的,赞同此次条约的内容。
看看百姓读了报听了报之后,对以往大歧表现的愤慨和此次战争结果的大快人心就可以发现,宋泽一篇文章将许多百姓都鼓动起来了,让他们站到了公主和平南伯一边。
以前朝廷对待战败国是够仁慈的,处处彰显大国风范,然而小国有吸取教训,有任何感恩的心态吗?显然大歧国的表现并没显露出半分来,分明就是记吃不记打,一旦让大歧国缓过气来,他们就会撕毁互相间的休战协议,再度挥军攻打西南边境,让西南百姓再度承受战火之苦。
当京城上下还在激烈争论此事时,第一批从大歧运送到京城的补偿物资到达了,户部尚书带人清点这批物资时,那真是嘴巴咧到耳朵根了,甭提多乐了,以前要动用武力还有发军饷时,户部官员都是一个头两个大,这回可好,不仅没送出去多少,反而还进账了不少,要不是怕这话说出去太过大不韪,他们还想多来几次呢。
户部有了进账,皇帝也变得大方起来,之前有几个部门要求拨银的申请一直没有动静,这回皇帝统统批了,让户部赶紧拨银子过去,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先前有些官员还激烈反对来着,这下居然诡异地歇了声音。
皇帝说:“按朕得到的消息,永福和平南伯已在回京途中了,随同的还有大歧国与昂兰国的使臣,嗯,还有西南王押送他那投敌卖国的长子进京,等到他们进京了,你们再争吧。”
众臣们被噎了一下,等他们进京了再吵?那岂不是把面子丢到外人面前了?一个个的赶紧收收心,在外人面前他们还是要力求一致对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