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页
    这说明什么?说明地方官员能干,虽还不能确定消息是否属实,但宋程这个官员的名字,已给皇帝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等知道牛痘接种法时更是高度关注庆凌府的一切,皇帝心中非常期待,如果能成,他很清楚这会是多么大的功德,而且此事竟又和那位被他嘉奖过的顾昭顾秀才有关系。
    当顾昭走出疫区村子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不仅宋程大人亲自率着府衙官员来了,府学也过来了好些人,像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接他回城,还有一部分是自发出来的百姓,看着乌泱泱的人头,顾昭下意识将迈出去的脚又收了回来。
    史丁山和茅江涛紧跟在顾昭身后,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最初惊了一下,但接着油然升起的便是骄傲,这就是他们追随的公子,公子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亲自试验牛痘接种,等推向全大周,将会拯救多少百姓的性命,所以这样的迎接阵仗他们并不觉得太过火了。
    公子值得的。
    他们也为自己在关键时刻选择追随公子而自豪。
    顾昭安抚了下自己扑嗵直跳的小心脏,然后急急忙忙上前给宋程等一干官员行礼,宋程忙将他扶起,又发表了一番赞扬顾昭大义的话语,引得四周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叫好声,同样的,宋程在此次行动中也收获了极大的民心,如今他就是这一带百姓心目中的青天。
    宋程抬起双手,四周便安静下来:“顾公子久未回家,我们先送顾公子回城好好休息。”
    “是,大人。”
    人群让出一条道来,还有道路中央的那辆迎接顾昭的马车,顾昭和宋程推让了会儿,便叫宋程携着他的手一起登上马车,顾沐最机灵,快速地跟上钻了进去,后面想拦的人都没那个时间,这时宋程已下令回城了。
    马车上宋程跟顾昭之间就随意多了,宋程拍拍他的肩说:“我已经为你向朝廷请功了,现在就看朝廷那边什么时候传令下来,不过据我估计,这回不会像上次那么简单,最有可能的是你要亲自去趟京城面圣了。”
    顾昭也有所预料,诚恳道谢:“多谢宋大人为顾某所做的一切。”
    换了其他贪心点的官员,也许就会将他的功劳完全抹杀,直接据为己有,当然碰上那样的官员的话,顾昭也不会如此行事,不可能不会自己留着后手,看宋程直接让京城来的御医进入村子,就可知道宋程的做法了。
    宋程听得也很感慨:“不必谢我,我谢你还来不及,前后两次我都因为你立了功,这回摊到我头上的功劳也不会小。这下你也可以安心些,在这样的功劳面前,便是那永宁侯也不敢多做什么动作,到那时你只管大大方方地进京便是了。”
    顾昭不再说什么道谢的话了,想想虽然身世的事情很麻烦,但一路过来,他遇到不少品行操守不错的人,宋泽就不说了,无论是齐云飞还是宋程,都给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没有他们,顾昭也不可能顺利走到这般地步。
    想到这件事终于完成,顾昭也觉得浑身轻松不少,对付高家不算什么事,因为没有了高家还可能会有狄家,高家也不过是件用来对付他的工具而已,永宁侯才是他最为担心的存在,如今有这件功劳加身,不说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也能让他无惧于永宁侯府了。
    宋程亲自将顾昭一直送到顾家门前,看着他进门才挥挥手让车夫驾车离开
    门内,顾瑶带着张叔一家三口眼泪汪汪地看着他,看着摆在眼前的阵仗,顾昭有点哭笑不得又很暖心,因为面前摆放了火盆,几人手里都持了柳条,这是要给他去晦气呢,其实顾昭自己清楚,这哪里是晦气,分明是他的机缘。
    “好了,瑶儿,小叔这不是回来了,看,我毫发无伤地回来了,人还长胖了,反倒是你,这阵子怎么瘦得刮阵风就能把你吹跑了?”
    顾瑶又哭又笑:“还说,不知道我们还有爷奶他们有多担心,赶紧跨火盆,我们肯定会抽得轻一点,不会抽疼小叔的,然后赶紧去沐浴,从里到外还有鞋袜都备好了。”
    “行,我听话还不行么。对了张叔,这是史丁山和茅江涛两位大哥,以后就跟在我身边,所以给他们也准备一套行头。”
    “好咧主子,小的都有准备。”
    顾昭不说话了,和顾沐一起跨火盆,然后接受几人用柳条轻轻抽打他们,宋泽则和宋母在一边旁观,宋母也是眼泪汪汪的,知道这段时间顾瑶这丫头有多操心,如今顾昭人平安回来就好。
    过后,顾昭四人将自己从头到脚都收拾干净,用的是艾叶水还有硫磺香皂,至于换下来的衣服鞋袜,全被顾瑶送进火堆里了。
    不得不说,独自在家的顾瑶,这段时间也飞速成长起来,做事比之前顾昭在的时候利落多了,这回就是顾沐也不跟她斗嘴,而是老实听她的话了。
    在别人看来,顾昭需要好好休息,可其实顾昭他们在村子里好吃好喝,每日还需要自己折腾自己活动开来,免得真长了身肥肉,可饶是如此还是被顾瑶当成重点保护对象,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伸手,于是顾昭带着顾沐继续在家过了几日养膘的日子。
    不仅顾瑶将顾昭当成重点保护对象,庆凌府的百姓同样觉得他这段时间为了大家受苦受累了,在顾昭没回来之前,就有百姓往顾家送东西了,先是左右邻居,其他人想送也不知道地方,等顾昭被知府大人亲自送回来的时候,不少人都知道地方了,于是送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