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页
    听到林海如此年纪只有年幼的一子一女时,竟当众透漏出愿将自家一位庶出小姐许给他做贵妾,并示意林海几位庶出的小姐可随意选择一人,这令二人极为震惊,甄家是皇上亲信,曾接过几次驾,虽籍属包衣世家,比满汉蒙低一头,却把持着江南丝绸之业。
    家主身为当今的奶兄,又身兼要职,很是显赫,如此人家即使包衣、即使庶出,也没有于人做妾的道理,还是给一个只有举人名位的人做妾,即使是贵妾,却不想今日竟表露出这个意思,林崎远不明白怎么回事,只是当时在众人瞩目之下,又只是一个贵妾名分。
    林海不能拒绝,扫了甄家面子,只好选了一个答应下来,甄家表现的非常积极,隔天就派媒人前来,以前所未有的时间,定好纳进门的时间,令林海烦恼不已,信中说完这些,还万分愧疚的说起,因林海纳妾之事,加上要温书赴京备考,时间紧迫,就不回来了。
    又说大约在十月,河水上冻前赴京,并交代报喜之人是林海送他的长随,懂些武艺,可以信任,回信交给他即可,这些写完后,又在最下面交代给石氏一句,娘子请放心,无论这里还是京城,我是不会纳妾的,看的赵氏噗嗤一笑。
    石氏脸色一红,又多了些安心,使末月不得不说,林崎远果然了解自己老婆,看完信后,两个大人不在多少,哄两个孩子去休息,元曦早已困的不行,顺从的回屋睡觉去了,末月也装做回屋睡觉,其实却竖着耳朵偷听。
    果然婆媳两回屋后又说起话来,对林海纳妾之事感叹不已,对甄家更是不齿,谁家官家小姐拿出来接待客人的,还是在男人堆里谈诗论词,女人天生对妾反感,尤其是两个正妻,有一个还受过妾室之苦,赵林二人自是对那未见面的甄家小姐厌憎不已。
    石氏更担心贾敏收到书信后的反映,贾夫人自产下林青玉以后,身体亏空甚多,即使养了两年,也体弱多病,曾一度理不了家事,今年刚缓和一点,却接到这么个喜报,该如何难过,说着说竟落下泪来,偷听的末月想到读到的贾敏之心,也不由鼻子一酸。
    贾敏不是神仙妈妈,不染凡尘,无爱无欲,她确实是神仙转世,却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怨有喜的人,此刻在林府拿着林海的书信看,心中滋味万般复杂,自林青玉出生后,林海同她才会说些隐秘之事,对这次纳妾之事林海确实知道不少。
    自在信中同贾敏详细一说,甄家明面上是天子忠臣亲信,暗中却是太子的钱袋子,奉太子为主,言听计从,并暗中为太子培养各色美人,比培养瘦马还要用心,从小就挑选眉目出挑者弄进府内,如同真正大家千金般教养,还要教养的各个独特,有一技之长。
    这些女孩子有的无名无份的送予太子享用,有的被太子拿来送人,也有的被太子以甄家女儿名义嫁出去,用来笼络看重之人,不止如此,这些美人还充当着太子眼线,这件事还是他的暗探查出来的,外界却不清楚,甄家表面上同太子并不亲近。
    如果不是他亲自查出来的,谁又会相信,林海可以说甄家的女儿除了嫡出的,庶出的根本无法确定是否为甄家亲身,甄家单养这些女孩的庄子就七八个,里面的女孩没一个比给他的差,这甄家小姐显然是奉太子之命给他。
    眼下四皇子与太子交好,他不能拒绝,因此定下九月低纳她入门,并带她进京赶考,让太子看着放心,并在信中交代贾敏,日后见面,对她不可如普通妾室一般,看在太子的份上要给些情面,之后信中又问了问两个孩子如何,石氏可放回去了。
    整封信小妾、孩子,连下属的妻子都问了一遍,惟独没有问过她如何,隐居苏州十几年,国公千金过着秀才夫人她认了,如今,丈夫好不容易肯去考个功名,奔个前程了,却要纳个太子所赐,有官家千金名分的贵妾入门。
    带她进京赶考,还要交代自己对她有礼客气些,什么太子所赐,不能拒绝,她贾敏不信,人如果没看上眼,他会选她,没纳进门就打算带她进京赶考,真是笑话,这一封信气的贾敏当即呕出一口血来,面色惨淡,冷笑着将书信烧掉,过了片刻才又恢复一派端庄。
    拿起细狼毫笔,专注的回起信来,告诉林海孩子很好,对林海纳妾之事绝不反对,还说她伤了身子,以后是不能生育了,家中两个姨娘又是不能生养的,纳个妾正好,出身好,生出的孩子也能充半个嫡子,给青玉做帮衬,请林海放心。
    写完又接着道,石氏已经回了家里,走之前经她介绍,在丁牙婆那买了名卖身的奶娘,这名奶娘出身清白,行事端正,懂的也不比石氏少,是个秀才的女儿,让林海放心,写完收了笔,信中也一句未提自己,就装进信封内。
    ☆、第35章 又一年春
    贾敏的想法如果让林海知道,定要喊一声冤枉,他不是个贪恋女色之辈,这次的事也事出有音,又不能同四皇子示意他收下的亲信——林崎远抱怨,只能闷在心里,原本,这次的事件就是四皇子一手导演的,里面的事牵涉驳杂,甚至有关他的颜面,决不能泄露丝毫。
    简单说起来的事情经过就是,四皇子在外一向表现的刚直不阿,严己律人,一日同太子闲谈,忆起同在上书房读书之事,偶然对其说起,巡河时探望曾经的伴读之一林海,见他人到中年,仍顶着秀才之名闭门读书,与仕途一事无成,好劝歹劝,才点头参加今年科举,也不知结果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