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婶的婆婆拿着照片看了又看, “真好看。余酒两口子实在,彩华算是走大运了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过这得了两件衣服的事咱家里人知道就行了, 别往外传, 省得有些人又犯红眼病。”虽没有说是哪些人,但是大家伙都心知肚明。
而海市那边,宁秋的小摊子也支了起来。
她打电话回去后的第二天,她丈夫马行武辗转和她通上了电话, 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就去买了车票, 回家收拾行李带着孩子坐上了来海市的火车。
走之前家里老太太做主分了家, 大哥和小弟分得最多, 轮到他这里只得了三十块钱, 他把自己屋子里的一些值钱又带不走的都转手卖了, 全身上下也就六十块钱。但是想着未来能一家在海市团圆,还可能在外边大城市谋个生计,心里一片火热,对家里人冷漠的态度也就没那么难受了。
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他带着两个孩子直接到了宁秋给的地址,正好宁秋没课在家。宁秋和他们好几个月没见面了,不只马行武想媳妇儿,两个孩子也很想妈妈。
马行武知道都是多亏了林小北给的投资款,这才让自己一家能团聚,还能让自己在这边有个工作做,也不敢耽搁了,来的当天中午就先去瘦猴那里买了需要的厨具调料等等,又去附近村民家里买了食材,下午就开始做起了卤味。
一阵阵香气随着风飘到附近的院子里,路过的人也忍不住停下来从大开的院门往里瞅看人家做什么好吃的。特别是傍晚大家去打水的时候,几个婶子咽了咽口水:“最近搬进来的租户都是会做饭的,一家比一家香。”
了解实情的高婶赶紧帮着宣传:“前边巷口那家是吧?他们刚搬进来没多久,那家的小媳妇和一帆妈是同班同学,人家川省那边来的,做的麻辣串卤味可下饭,明天就摆摊呢,到时候去买来尝尝看。”
“明天开始卖是伐?那我得去买点回来尝尝,这个味道闻着真香。”
“到时候去看看。”
......
对于宁秋和马行武开的小吃摊,林小北就做个给本钱的甩手掌柜,每个月月底的时候双方一起对账本分利润。所以他们做的前面准备工作,怎么安排等等,林小北就没管过。但是隔得近,闻着随风飘过来的香味,她知道她的投资成功了三分之一。
开业那天,天还黑麻麻的,马行武和宁秋摸着黑就起来准备了。先把炉子搬出去起火,然后又搬了张淘来的旧桌子当做操作台,又搬了一张矮圆桌八个凳子,放在一旁的空地上。另外又找了块板子支起来,贴上大红纸,最上边几个大字特别明显——川省风味。店名底下写明有什么吃的,都卖什么价钱。
早上人们起来去买菜或者去打水的时候,闻到前边巷子口一阵阵的香味,还有锅碗瓢盆碰到一起发出的清脆声音,时不时地穿来几句:
“老板,要一碗面,加一个卤鸭掌。”
“老板,给我来半斤鸭胗,还有半斤鸭心。买回去下酒吃。”
“没有卤鸭掌了啊?!老板,明天准备多一点。我要这几串,再要一碗粉,帮我算一下。”
“我家就在前边一点,你这里人太多了,我带回家吃去,待会把碗给你送回来。”
……
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川省风味的开张如同一串炮竹在寂静中炸开,把波澜不惊的小日子添上了许多热闹和味道。
除了住在这边的村民经常来光顾生意,林小北给宁秋出了个主意,就是印上三百多份宣传单拿去海大和附近的初中、高中以及隔壁师范学校派发,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这边有个新出的小吃摊了。
开张一周后,他们盘算了账,减去购买食材调料所要的成本,利润足足有五十多块钱。但这也不是最终的利润,毕竟前面的筹备也花了不少钱。有了流动资金,就要把摊子给弄好一点,刚开始是为了省钱搭得也简便。现在生意还不算特别多,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有马行武一个人在忙,但是也能应付过来。
宁秋的两个孩子是双胞胎,才四岁多一点,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这边也没有幼儿园,所以只能每天跟着马行武在家。好在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听话,知道爸爸妈妈忙,也不吵闹。高婶有空的时候也把两个孩子带回家里和一帆一起玩耍,搭把手的事情,也没什么难的。
不止是他们,有时候陆杨和熊嘉晚上都要出去给学生上补习课,也是把悠悠给送到林小北家里帮忙照看。
有了小伙伴陪着玩的一帆没有那么喜欢跟着爸爸妈妈了,整天想着要出去找他的小伙伴,等明年春天开始会走路了,估计家里的这个院子就关不住这个闹腾精了。
等到了十二月中旬,海市终于完全过渡到了冬天,来川省风味买麻辣串和卤味的人更多了,其中大半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
露天在外边摆摊,风大又冷,马行武在贴着自家院子墙边搭了个棚子,给在摊子后边做吃的马行武挡住了三面冷风。
又有人看到了他们这边生意火爆的也跟着做起了麻辣串和卤味,但是因为味道比不上马行武做的,生意远远比不上这边的火爆。
海市的冬天确实冷,这个时候翻出来八月份买的羽绒服穿上,又暖和又轻便。林小北从人家摆的小摊里买了几双靴子,里边都是特别柔软暖和的绒毛,双脚一套进去就像踩在棉花上。高婶每次出门都要仔仔细细的,防着鞋子踩到积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