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山倒了洗脚水再进屋时,已经听到石头的呼噜声,只是这呼噜声打的急促又响亮,他伸手把被子从石头脸上掀开:“睡觉别蒙头。”
石头的呼噜声一停,但两只眼睛是紧闭着的。
杨青山给他掖了下被角,走到桌旁,点燃油灯,翻开账本。
字体并不娟秀,而是透着一股劲力的挺拔俊雅,恰如她的性子一般,看似温和好说话,但自有一股坚持和韧劲。
一旦触到她底线,就极难挽回。
“爸爸,灯油很贵的,你吹了灯早点睡吧。”
石头忽然坐起来,冲着桌旁的杨青山喊道。
杨青山:“……”
他看了一眼账本上关于灯油的支出,默默的合上了账本,吹了油灯,上炕睡觉。
一个暖烘烘的小身体,拱到他身边,凑到他耳边低声道:“爸爸,你也别担心,妈妈每次生我气的时候,过一小时她就忘了。到明天早上就过了好几个小时了,妈妈那时肯定不生你气了。”
杨青山摸了下儿子的头:“睡吧。”
石头安慰完老父亲,心底放下一件事,很快就打起呼噜来,这次是真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石头见妈妈跟爸爸的相处跟往常一样,他就得意的冲爸爸挤了挤眼。
杨青山:“……”
看到父子俩的眼神交流,秦念将他们赶出去:“早饭我来做,你们都别添乱了,该跑步的跑步,该锻炼的锻炼,该背书的背书。”
“你不能沾水……”
“是不能沾凉水,不是不能沾水,我会用热水,不会让自己受凉。”秦念坚决把他们赶出去,厨房可算是清静了。
吃过早饭后,把几个孩子送去学校,自己则去大队部,又是一天的忙碌。
不过傍晚的时候,她没有直接回家做饭,而是带着孩子们去了地主家院子。
因为早上的时候,石头跟小男主炫耀,他和妹妹还有小哥哥要去学画画了,不带小男主。
小男主问明白他们还没有找好老师后,就跟秦念道,跟他们住一块的袁老原是美院的老师。
这可真是瞌睡来了递枕头,秦念立即决定把三个孩子送到地主家院子。
石头很不情愿,但见妹妹和小哥哥都去了,方岩柏也去了,他立时不服气地跟上。
几位老同志对孩子们都很热情,秦念也才发现,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绘画、歌唱、乐器都信手拈来,秦念便让三个孩子自由选择他们学习的方向,结果三个娃告诉她,都要学。
就连石头之前嫌弃画画是女孩子才学的东西,这会也改口了,因为小男主展示一张他画的海船。
石头嫌弃的撇了撇嘴,转头抓着秦念的袖子道:“妈妈,等我学会了画画,你带我去看海船,我要画最大的海船。”
这小子是胜负欲还挺强。
秦念笑着应下:“行,等你们学会了,妈妈不但带你们去看海船,还带你们去看天安门,看故宫。”
三个娃的眼睛立时亮了,石头又叽叽喳喳地问天安门是什么样的,故宫什么样的,秦念便请在出生在京市的小男主解答这两个问题。
小男主答应了秦念的请求,然后拿出了画纸和笔,一边画一边解说。
一开始石头装作不想听,到后来小脑袋几乎贴到画纸上。
打发了四个精力十足的娃自己玩去,秦念就问起了四位老同志的生活,也提出给孩子们交学费,但都被四位老同志拒绝了。
第二天,秦念便自己掏钱,但以大队的名义,给他们送来一篮子鸡蛋。
不过几位老同志总是在教学的时候,偷偷把鸡蛋分给四个娃吃。
秦念无奈,只得每次做了肉食,便给他们送来一碗。逢年过节,也会送来当地特色吃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秋收季。
第141章 丰收年
岭南地带一年三熟,不过对于水稻来说是两熟。
夏季双抢收割水稻,一亩田达到四百五十斤,比往年的三百斤多了一半,而且一亩田还收获了四五十斤的禾花鱼,整体收益比往年几乎多了一倍,当时社员们都高兴得要去公社报喜,不过被秦念压下了,说等秋收后一并报上去。
终于等到秋收,社员们看着压弯了杆子的金黄稻穗,高兴得见牙不见眼,不等上工的钟声响起,纷纷拿起了镰刀聚集在大队部广场上。
秋收季,学校也放假,已经五岁半的石头,个头蹿了一截,头上带着小草帽,手里挎着篮子,迈着八字脚,带着妹妹和小哥哥,后头还领着一群小弟,全都聚在广场外头。
秦念瞧见乐了,问他:“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呀?”
石头挺起了小胸膛:“妈妈,我们要去拾稻穗。老师教过我们,‘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我们要把每一粒掉落的稻谷都捡起来。”
孩子的积极性不能打击,她摸着石头的小脑袋道:“稻谷收割后才有掉落,你们现在去稻田不合适。妈妈交给你们另外一个任务,去山坡上割草喂牛,因为牛要作为劳力拉粮食。”
石头歪头想了一下,点头道:“我们今天去割草,等能拾稻穗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告诉我。”
“妈妈会的。”秦念点头应下。
石头一挥手,带着孩子们去了南面的山坡。
哄走了这些娃娃,秦念一转头发现小男主跟着方老也等在广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