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主意,明珠和张英明两个不同派别的人难得都比较赞同。但是对于甜枣怎么给,他们二人又发生了分歧。
张英想的是暂免湖北今年一年的全部田税。民以食为天,百姓仰仗土地维持生计,没有了土地再缴纳田税,简直与“官逼民反”并无差别。不过他原话说的更委婉些,没有直接把“官逼民反”几个字说出口。
可在场的人哪里有不懂的。康熙听完他的话,眼中的阴鸷之色又加重了几分。
明珠见状,便立即开口辩驳,“免田税便是让百姓以为朝廷宽和,只要他们一闹事便可以退让,长此以往下去,百姓便更加得寸进尺。”
康熙听着二人你来我往的争论,一时并未说什么。只是私心里,他也觉得田税是不可能免的,正如明珠所言,这个口子不能轻易开。
“太子,你的意思呢?”康熙紧盯着胤礽道。
胤礽脑子本就转的不慢,刚才听着张师傅和明珠的争论不休,一个有点“荒谬”的想法就在他脑子里闪过了。不能免赋税,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了。
他开口道:“儿臣以为…”
不知为什么,一看他的表情,熊赐履瞬间升起了一股很微妙的预感。他直觉太子接下来的话,必会叫包括皇上在内的所有人瞠目结舌。
第108章
胤礽却完全没有体察到熊赐履的忧心,在众人的视线聚集到自己身上之后,一本正经的说他想到的办法。
“汗阿玛,儿臣觉得此事还有其他转圜之法。”
“哦?”康熙撇过头看向他,“你有什么主意?”
“现下若要百姓交赋税,强征肯定是不能的。但是免除又损朝廷颜面,也不符合利益,假使行个转折之法过渡一下…”
他还未往下说,索额图便已经开始帮着搭台子,“太子殿下的意思是?”
胤礽并未转头看他,仍直视康熙,一副恭谨神色,“儿臣想,百姓种田,总离不开趁手的农具,若是由官府打造一批质量上乘的,许诺百姓若他们按定例缴纳赋税,便将这些农具凭白赠与他们,想来百姓见有利可乘,也不会再与官府如此僵持下去。”
他的话音刚落,明珠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不妥。殿下这主意虽然对形势有利,但若是天下皆依此例,那官衙造铁所费银两,可比税银多上许多。”他也不想明着批驳太子,可太子这办法,明显不是长久之计。
张英几人都是处理贯庶务的老手了,听罢明珠所言,也迅速在心里算了笔账。如今铁价贵,寻常的木制犁车不过几十文,但是若换成铁制的,这价钱可要翻一倍不止。
此次闹事之地有三处,所涉农户总数不下百户。即便他们依律上缴田税,总额不过几十两而已。但是朝廷投入下去的成本,可比这个要贵多了。
账算完,张英也不禁跟着出言否定:“太子此法虽可解眼下之急,但长此以往,恐怕更助长刁民气焰。”他也不想附和明珠打击自己的学生,可无奈现实也要考虑不是。
朝廷一时收不回赋税还可以再想办法,但倒贴钱不止会使闹事的百姓以为这样沆瀣一气违抗律法会使官府退让,以后其他贪婪之辈有样学样,更会加重国库的负担。
胤礽没有急着反驳,侧过头来看向熊赐履,“师傅也是这么想吗?”
熊赐履本就担心他又出“奇招”,被点名后也不藏着掖着,上前直言道:“殿下一心为皇上分忧是好,可还是要三思而行才可啊。”
胤礽想跟自己的办法会被反对,但没想他的三个师傅都反对。心里叹了口气,也不再与师傅们争辩什么,只专心劝康熙道:“几位师傅所言儿臣自然知晓。但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朝廷能既不损颜面,又完美解决此次事端。”
直白点说,此次闹事的百姓朝廷是不可能从重处罚的,一是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二是为了保证以后不会有其他人再借此闹事。
既然不能处罚,自然要另想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给双方一个台阶下。百姓重利,若是朝廷这个甜枣给的好,那么之后的赋税征收,便不会再如今年一般碰壁。
眼见他汗阿玛眼神中仍略带犹疑之状,胤礽也不再劝说,反而笑道:“说来也是儿子近日放纵,常叫下头的奴才四处打听新鲜玩意。昨日怀庆还报给儿子,戴梓那里又搞出了个叫蒸汽机的新玩意,说是可以使冶铁之量成倍增长。”
康熙侧目瞥了他一眼,眼中的审视之意毫无隐藏。奴才打听来的消息?真当他不知道几日之前这小子又叫人从景山运了点东西回毓庆宫吗?他不问便也罢了,这小子还真以为自己瞒的过去。
康熙明晃晃嗤笑的眼神太过迫人,胤礽即便知道他汗阿玛看出他在说谎,也不得不埋下心虚顶住压力,继续刚才未说完的话,“儿子近来还打算借他的东西,搬回来请汗阿玛赏玩呢。也不知戴梓是不是会藏私不肯借给儿子。”
在最开始说有办法之前,胤礽早在算过了一下现在景山的冶铁产量,他相信这点农具对景山的工匠们并不会有太大问题。
而且在提出此法之前,他还尝试问系统能不能提供点效力更高的农具,给大清的生产力添砖加瓦一次。可遗憾的是系统再不像之前那么神通,暂时提供不了什么改革后的农具。
对此系统也有话要说:“那些太过新式的农具都需要电力,即使叫殿下做出来,他们也用不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