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田园锦绣 第3节
    “我家小子嘴馋,叫姑娘见笑了!”
    有了先开口的人,大家便一个接一个围上来说话,本就不是肠子恨不得打几道结的性格,断是不会拐弯抹角的,这些婆娘婶子一个个问出憋了半天的问题——
    元绣到底是何许人也?
    作者有话说:
    求收藏~
    第四章
    “我是赵家大姑娘,二十年前进宫当差,如今年纪到了,得了贵人恩典,就放出宫来自谋出路。”元绣笑吟吟地跟周围人解释。
    旁边一阵吸气声,一众人更加好奇:“皇上长什么样子?你见过没有?”
    元绣存了心思,斟酌道:“圣上天人之姿,婶子们快些闭嘴,天子容貌岂容咱们妄自议论。”
    周围又是一阵吸气,这岂不就是见过天子的意思,有些迷信的,甚至差点对着元绣拜下来,元绣手慌脚乱把人拦住。
    因着这一出,大家确实不敢再乱说话了,连看向元绣的眼神都愈发敬畏,毕竟她们见识少,也没出过远门,见着官差衙役都慌张,何况真正的万人之上。
    元绣不过扯虎皮做大衣,借借皇上他老人家的势,希望打听些真话,心里可不敢有半点冒犯之意。
    “婶子们,我倒还有一事不明白,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便是给再多银子,恐怕都不愿意卖田地,这村中的田地,你们为何都甘心卖给杨老财?这杨老财是何许人也?”
    这些婆子婶子听到杨老财便闭口不谈了,不过脸上浮现的畏惧还是能看出来的,这杨老财只怕不是什么善茬。
    到底不大熟悉,人家不愿说,元绣也不再问,客客气气对众人道:
    “婶子们不说想来也是不好说,我也只是心里好奇,不是非要知道不可。我爹娘这些年承蒙乡亲们照应,家中破落,没甚招待的,等起了房子必定请婶子们来家中吃酒。”
    元绣又打了张感情牌,毕竟她才回来,往后少不得有些事儿要靠到村里。
    听元绣说完,又见她家现下正忙着,不少识趣的便问要不要伸把手帮帮忙,看她不需要便也就一个接一个走了。
    等人差不多走光了,老大夫刚好从屋里出来,后头跟着畏畏缩缩的李氏,他大概是觉得元绣才是主事的,见着她便道:“这孩子没什么事,再养几天就能好全乎了,你这药喂的还算及时,我看了药渣,便是县里医馆,也寻不到这般好的药材”
    兴安今日已经能下地了,虽然还虚弱,但比昨儿躺在床上人事不知要好得多。
    “大夫劳您再看看我爹的腿,平时就疼得紧,阴天下雨更是连地都下不了,您老看看可还有医治的法子?”
    来都来了,就顺道再看看她爹的腿。
    “实不相瞒,你爹这好多年前也找我看过,可这要耗费的药材银钱都不是家里能担负的起的,况且好好一个劳力,为了治腿在床上躺大半年,你爹他自己也不愿意。”老大夫叹了口气,“如今这腿看着是长好了,实际上却越来越严重,里头脓依旧附在骨头上,你爹年纪也大了,身体不似从前不说,治不治都要受一番痛苦,不过是长痛与短痛的区别。再者说,他这愈合能力也不如壮年,就算治了,只怕耗费的时日更长,我到底学艺不精,不敢托受,恐治不好这般腿疾,若去县中医馆,或是府城的医馆,遇着良医,恐有机会医治。”
    老大夫也看出如今赵家不差这些钱,才真心实意说出这番话。元绣点头表示知道了,又从驴车上拿出一包糕点并两串钱,交给跟在大夫身后的小徒弟。
    “姑娘给多了,老夫出诊费不过七十文,若有其他费用另行结算”小徒弟数好钱,又将多余的铜板还给元绣,待要还那包糕点时,不自在的咽了咽口水。
    元绣又被这孩子逗笑了:“老先生收下吧,您老两袖清风,宅心仁厚,不忍看百姓受苦,您既不忍百姓受苦,我便也见不得先生受苦,这糕点好歹收回去,给这孩子甜甜嘴,往后也好学您治病救人”
    小徒弟偷偷笑了,糕点便没再递出去,老先生嗔骂一句也就随他去了。
    元绣还得把东西归置一番,因此再回去便由赵大胜赶着驴车送师徒二人。
    赵大胜再回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一包药,想来老大夫还是记挂着元绣给的那包点心,不愿意欠着人。赵大胜也有些无奈:“那大夫说什么也要塞给我,说都是些寻常补气血的药”
    元绣打开看了一眼,确实都是补气血的药材。
    先前给村里孩子发了糖,这会儿她一出来,就见外头又来了不少孩子,幸好她今儿买的糖多。
    “荷香她姑,我们将才已经领过了”有个小姑娘怕元绣觉得孩子们脸皮厚,率先开口解释。
    元绣显然也发现了那些已经领过糖的孩子自觉退到最后面,也正是因此,她才不介意再发一遍糖。
    虽说村里人日子都过得比赵家好,但有杨老财,村里地再多,百姓手里抓着的却都不是好田,所以双井村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不宽裕。
    连这些孩子看着没比荷香好到哪里去,元绣叹了口气,或许正是因为心软,才不想着往上谋什么前程吧。
    如今秋收结束,庄户人家便得了空闲,这时间或是去镇里县里做些活计,或是谁家起房子去帮工,总能挣到几个钱,再有把子力气的,就去砖窑帮忙,一个月下来也能有几钱银子,有了这笔钱,年就好过了。
    赵大胜腿脚不好,没有人愿意要,所以年年忙完地里的活计,也没别的事情可干。
    元绣也才知道,清湾镇边上有个瓦窑村,村里能烧砖,烧出来的青砖青瓦在她们丹桂县都有名的,年年到这时候,附近娶新媳的要盖新屋的,都是到这儿来拉砖。
    她准备重新起房子,就是打算从这瓦窑村买青砖,李氏一听有些咋舌:“起房子?青砖房子?”
    念叨几遍又摇摇头:“大丫头,这钱你自己攒着,这么多年拿命换来的,你朝家里买粮食,爹娘瞧着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儿,再给家里盖房子,可真是剜爹娘的心了。”
    赵大胜嘴里也发苦:“你二十年前进宫就为家里打算过一回,如今你叫爹娘怎么能看你再为家里打算,你年岁也不大,相貌也好,爹瞧着嫁个好人家也不是不行,且家中田地还有几亩,人口如今也不多,只不过今年出息少些,咱们自己日子能过的下去……”
    “爹娘只管放心,我又不是孩子,早先便说了,家里如今这境况,我不可能抛下爷娘自个儿荣华富贵去,再说我身上有些银钱,明年开春买些田地,勤快种着,将日子支起来,银钱只会越来越多。”
    她说的也是实话,买些田地,逍遥自在做个小地主便好得很了,只出不进,饶是再大的家业都不够败的。
    “再说现在家里这几间草屋,到了冬天如何能住下去?您俩能熬,两个孩子可熬不了”
    元绣一边说着一遍将今天买回来的东西都收到屋里去,她跟荷香一起睡的那间屋子,现在真的连下脚的地儿都没了。
    买回来的粮食要好生存放,不然容易招虫,赵家隔壁是王家,当家的男人叫王善保的,今年就是找他家借的粮食交的赋税。
    六亩田拢共交了一石加三斗的麦子做赋税,十斗为一石,赵家交的麦子约莫得有一百七八十斤,元绣今儿去了一趟镇上,买了五石麦,就是想着将借人家的粮食还了。
    赵大胜将麦过了称,给王善保家装了麦,元绣又另装了一斗米给他家,趁着天没黑,赶着又去隔壁喊人过来抬粮食。心里是想着要将粮食赶紧还给人家,这年月大家都不易,人家肯借粮也是信他们,
    堂屋里,东西两边屋里,都堆满了。刚跟爹娘说过要重新起房子,如今看来是不得不起。
    不同于在宫里当差那会儿处处小心,回来以后衣食虽没从前富贵,但总算不必小心翼翼过活。
    等她把今儿买的东西点了一番,又过了账,才想起来一早买的三笼包子才吃了两个,今儿买的油用铲子沾了在锅里点了点,包子煎好,爹娘也还了人家粮食回来了。
    中午一家人都没顾上吃饭,兴安也没吃,这会儿扶着灶屋的门框,巴巴的吸着鼻子朝里看。
    元绣又就着锅里的油添上水,打了个蛋花汤,盛了满满一盆,一家人就着汤把煎包囫囵吃了,吃完一个才晓得里头是肉馅儿,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见着肉馅儿都忍不住放慢了速度,开始细品起来。
    如今元绣回来,家里田地自然不用卖了,趁着还来得及,田里该上肥还是得上肥,六亩田说多不多,真收拾起来一家人也费了好一番功夫,不过粮食已经有了,吃饱了力气足,干活也不显得熬人了。
    她眼下要做的事多,上回老大夫来家中看诊,忘记将那些土块给大夫瞧瞧有没有被下药,毕竟若是真的被下了药,那荷香说的十有八九就是事实。
    即使知道地里光景恐怕跟杨老财脱不了干系,却拿不到他的短,要叫杨老财知道了,背地里使什么手段姑且不说,面上定要骂人家拉不出屎怨茅坑。
    作者有话说:
    第五章
    地里活计元绣做不来,况且她还打算去烧砖窑那里去打听打听,好买些青砖回来。
    再起屋子势必要盖的大一些,院墙也砌的高一些,家中尽是老弱妇孺,若真有有心人想使坏,他们一家子可防备不住。
    虽说财不外露,但她回来这两天,买了这么多东西,明眼人也能看出来她身家不薄。
    一说要起房子,双井村家家户户就过来问要不要帮忙。元绣想的多,东西厢房还有正房两边的耳房,都要建的大些,后院还得搭两个养鸡养猪的棚子,她的毛驴也得有个落脚的地儿,后院空出来的地方,能垦几分地好种些小菜,院墙外还要留个沤肥的坑。
    元绣在纸上写写画画,荷香一直跟在元绣后头,她格外喜欢这个才回来的姑姑,兴安比起荷香就显得不大好意思,总远远的看着,或者跟在她身边也不说话,元绣想着要把两个孩子一起,送去镇上学几个字。
    本朝开明,女子没有太多约束,许是□□皇后跟着□□一起打天下的原因,天下大定以后□□皇后便废了女子不能进学的规矩,京中女学颇多,虽说女子仍旧不能入朝为官,但寻常小女学几个字却没人管束。
    荷香今年才七岁,年岁不算大,饶是去学个一年半载也能识上个把字,以后有些事不至于抓瞎,更不至于遭人蒙骗。
    不过现在说这些尚早,真要拜师习字得等到年后,况且毕竟不是京城,镇上学堂的老秀才收不收女学生还另说。
    赵大胜原来去窑厂干过活,元绣她大弟也去过,青砖要两文钱一块,青瓦也得一文钱一块。家中现在住的屋子是黄泥掺了干草脱坯垒的,屋顶盖的茅草常年漏雨。
    青砖大瓦房肯定好上很多,至少下雨肯定不必再拿着盆四处接水了。
    她到瓦窑村看过那些砖瓦,品质都很不错,当即就定下了,待砖瓦烧好,到了日子瓦窑就会遣人送过来,村里人也等着砖到,二十文一天,中午还能留下吃一餐饭。
    这些是寻常人家盖房的正常水平,元绣也不想太出挑,饭食做的好些就行,有些人家盖房时烧的饭比平日里还稀,干活的人心里便有意见,屋盖完这家名声也臭了。
    家里素菜都是李兰花自己另在小河湾边上开了一亩荒地种出来的,村里开荒地的人家很多,官府也没人管,左右拿不到地契就是。只种种菜大家也不想着什么地契不地契的,便是哪天不给种了,把菜铲了也值不得几文钱。
    地里萝卜白菜这时候都能收了,李兰花腌菜的手艺很不错,现在腌起来能吃上好久。
    元绣没回来之前,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几口腌菜的大缸。领着两个小的把缸刷过,又放太阳底下晒得透透的,元绣才开始帮着她娘腌白菜。
    腌菜最看重的就是水,宫里贵人用的水是寒清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水中上等,最是甘冽,一般宫女太监用的才是井水。
    元绣捧着打算用来腌菜的泉水喝了一口,这水也是山上淌下来的,一日得不了多少,李兰花今儿早起先去守着,这才接了一小瓮回来。
    元绣尝着,这泉水比起寒清山上的泉水不遑多让,第一步就赢了,难怪腌的菜好吃呢。
    李氏腌菜手艺好整个村子都知道,前些年一家子日子过得稀烂,但年年到了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求着她帮着腌菜。
    不过也不是白帮忙的,多的拿些鸡蛋布头,少的抓些花生大枣。
    年年光是替人家腌菜,也能收不少小东西。听李兰花说完,元绣便忍不住笑了,这怕也是想着帮帮她们家,毕竟一个村子住的,老老弱弱没个顶梁柱,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家越来越潦倒。
    院子里摞了一堆菜,原本村中人都想着元绣回来了,赵家如今看着也不差钱,这菜一个都没送,还是李氏问了相熟的婶子今年要不要帮着腌,大家这才接二连三过来打招呼,说要李兰花帮忙腌菜。
    自家腌的倒也能吃,不过味道次许多罢了。
    双井村人口不多,姓氏杂乱,具都是当初战乱或是逃荒到双井村的,没个正经氏族,所以杨老财欺负起来毫不手软,瞧瞧周边另几个村子,他再厉害不敢去强占人家的田地。
    说来也巧,窑厂刚好有人退定,因此本来需要等上一个月的青砖就给提前送过来了,伙计赶着七八头大青骡子送了几趟,除开路上颠坏的,窑厂掌事的还多送了几十块。
    能提前送到最好,若再等上一月,只怕天太冷,干活不易也就算了,新起的屋子晒不干,只怕住着也危险。
    青砖一到,就能开始动工了,原先几间草屋跟那些烂篱笆都扒了。村里有个娘娘庙,初一十五家家去上香,也是二间屋,赵家给娘娘庙里的娘娘摆了贡品,一家人就暂时把东西搬来娘娘庙 ,这几日她们也暂住娘娘庙里头。
    元绣白天去隔壁婶子家借灶屋烧饭,李氏就在娘娘庙看着东西,顺道把前几日没腌完的菜赶紧收拾了,在过些时候菜就干巴了。元绣做饭手艺自不必说,再有天天鱼肉大吃着,干活的人手里都很有一把子力气。
    先是夯地基,原先买宅基地那会儿已经夯过一遍了,元绣还是叫赵大胜带人重新夯了一遍。地基打好了,往后几十年都不必担心房子不稳。
    这也是个体力活,一群人抬着石夯捶打地面,一直到土地变得扎实才换另一处继续。
    乡间人来干活,没有想着要偷懒的,中午元绣把饭菜送过来,他们吃完歇息片刻就继续干。朝后天越来越冷,总不能叫赵家人一直住在娘娘庙里头。
    中午吃的是肥五花烧干豆角,肉元绣一早去镇上称的,再一个猪油渣爆白菜跟辣椒炒鸡蛋,这几天地里萝卜长得好,早上买肉时人家送了大骨头,元绣便就着萝卜炖了大骨汤。
    北方人吃不惯米,元绣就蒸了两锅掺了玉米面的馍馍,个顶个的大,中午一人两个馍并着这些菜,个个吃的油光满面。
    也有舍不得吃的,自己带了干粮,分的两个大馍都带回去叫孩子们塞个嘴。
    元绣此举,叫大家心里也舒服,干活愈发卖力,这才几天功夫,新起的屋子都有个样儿了,她照例每日中午去送饭。
    中午大家伙才吃完饭,上头宋家庄有个叫杨有发的就带着人上门了,他知道赵家六亩上等田今年颗粒无收,因此特地来问赵大胜要不要把六亩地卖掉。
    赵家那些田地,就像是煮熟的鸭子,眼见鸭子要飞了,他自然得过来继续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