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76章 袁绍的杀手锏
    跟刘备讨论好了对袁术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后,李素就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南下,同时把他要带走的幕僚团队也全部整顿好。
    诸葛亮的灵台令职务暂时还挂着,不过是不会再回雒阳做事了,直接就带着假期跟李素一起南下。
    另外,李素之前放在凉州历练的一些幕僚,比如做兰州县令的徐庶,也结束了他作为内政官的任期。有了一任郡治级别县令的地方官历练,再回来给李素做参军,底蕴也更让人信服。
    唯一没有带走的幕僚,就是帮闲从事甄尧了。这一次,李素反而给甄尧弄了个差事,接替徐庶在凉州做官历练——主要李素知道,和平年代即将结束了。和平的时候种田玩乐,身边可以带帮闲从事,到了要打仗的时候,甄尧这种纨绔子弟带在身边有毛用?
    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下使用,李素心里清楚着呢。
    不过,为了让甄尧理解,李素也给他解释了几句:“自从大王答应租庸调输变法后,各地肯定也会出现民营的物流商会,不问货值只收运费那种专业运输的。
    这个变法跟诸葛家的启发提议有关,为了公允,不可能让好处都被诸葛家占完了,也得平衡。好在陆运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篷车也普及两年了,而且篷车是我发明的,你们拿去用诸葛家也不会有怨言。
    你们甄氏起于河北,不擅舟楫、不懂海贸,跟徐州人比不了。你去凉州历练一番,也让族人多多投资西域贸易。将来大汉的第一批运输业豪商,甄家专注陆运,让糜家专注北方航运、诸葛家专注南方航运,也好互相砥砺。”
    李素就不说“鼓励竞争”之类的话了,这个时代也不觉得垄断有什么问题,对商人的态度也很随意。李素只是尽他所能,减少“提出变法的人本身分走改革后最大的一块红利”的情况。
    诸葛家参与了变法的讨论和启发,那么就要让他们尽量换个地盘得益,不能直接在凉州多吃多占,这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甄尧完全可以理解李素的苦心,也挺感激他,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一旦天下再次陷入战乱,自己这种纨绔跟着去南方什么都做不了,就愉快地接受了新工作。
    其余典韦、王累、王甫、张松这些,也全部带上。连在凉州无仗可打的张任,也被李素提前借调了。
    反正凉州这两年基本上被血腥的清洗杀服了,留下一个擅长山地战的王平,就足够镇守祁连山和湟中地区。马家再留些人,守卫河西走廊和银川郡就行。
    另外,李素此行的行李不会太多,因为这次他准备走褒斜栈道南下、栈道难行不适合带东西。先到汉中之后,顺着汉水坐船而下,可以抵达刘表地界的襄阳,然后路过江夏到长沙。
    本来理论上最快的路线,当然是直接从长安走丹水、武关道、由南阳郡南下。不过这一路不能开船,要通过袁术的地界,李素不放心
    而汉中-汉水就安全很多。刘表跟刘备并不存在任何敌对关系,汉水上也不可能有大量水师劫道,绝对是安全的。大不了到之前先派出使者,让镇守长沙郡巴丘港的甘宁提前带一点人到夏口江面接应,这世上能在甘宁面前劫道的长江贼还没生出来呢。
    另外,趁着南下之前最后这几天,李素在长安还料理了一些私事俗务——主要是把他的嫡长子的满月酒给摆了。如前所述,196年年初,李素带着诸葛亮和刘妙周樱等四处云游时,蔡琰就已经因为有身,不能同行。
    所以,在河套战役还未彻底结束时,十月初的时候,蔡琰就已经为李素生下了长子。
    李素之前之所以急着在八月份回长安、住了两三个月,也是为了陪老婆生孩子,再待到满月,尽到人夫人父的义务。
    只不过李素对于子女向来不是很重视,之前生女儿就没什么感觉,现在有了儿子一样云淡风轻,所以这事儿显得很没存在感。
    李素心中想到的只是:以后也不用担心蔡琰有心结、不用担心嫡庶之争。跟小妾们也不用太注意日子是否安全了。不安全中了就中了呗,又不是养不起。
    ……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就在李素做好了全部准备之后,刘备本来都打算次日亲自给李素践行送别,结果忽然又接到了一份来自关东诸侯的情报。
    刘备觉得事儿挺重要的,就又劳烦李素进宫喝个酒讨论一下。
    而且这次是单独召见,荀攸这些人都没到场。因为这个消息是关于变法的,来自于袁绍。
    李素来到石渠阁,刘备也不跟他废话:“刚刚得到的消息,应该是我们之前宣扬租庸调输变法的好处,对关东诸侯控制的偏远州郡百姓、豪强都有所吸引。
    袁绍虽然借助曹操的试点和吕布的大捷,把他治下呼吁跟着变法的声音暂时压下去了。但听说就在袁绍决定不变法后,短短几日之内,他麾下有一些非冀州派系的幕僚,颇有微词、向袁绍陈述地方上的民怨。
    一时间,袁绍‘听信冀州人之言、保护冀州人之利’的风言风语,传遍数州。袁绍也不知怎么搞的,应该是为了平衡吧,下令广开言路、另求破除各州士人互相仇视争利局面的良策——
    结果,就有人献策了这么个玩意儿。你说袁绍要是真实施了,能拉回天下士人的人心么?我们要不要模仿跟进?”
    刘备说着,把一个奏表推到李素面前。
    李素心中也有些诧异:袁绍这么犹豫的人,也能主持新的变法、笼络天下人心?
    不过,就在他稍微看了几眼之后,李素瞬间就收起了轻视。
    因为他看到,给袁绍献策的人,是一个名叫陈群的青州别驾。似乎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推荐给许攸、许攸又作为“非河北籍谋士领袖”推荐给袁绍的。
    都看到陈群这个名字了,后面的内容应该就是九品官人法了吧?
    李素往下一看,果然。
    袁绍这是在财税制度改革落后于刘备、无法拉拢天下人心的情况下,祭出了一个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蝴蝶效应了。
    历史上的陈群,要二十年后才开始有资格主导九品官人法的改革,但他心中的念头想法,未必不是年轻的时候、三十出头就已经有了。
    陈群在曹操攻打徐州之前,就在陶谦那儿任职。他在陶谦那的职务,应该是仅次于王朗、糜竺,这一世因为糜竺提前走了,所以陈群直接顶了糜竺的“徐州别驾”,算是年轻得志了。
    (注:历史上陶谦后期的三任别驾分别是王朗、糜竺、陈群。陈群原本应该是陶谦病危时才上位的。)
    后来因为曹操彻底攻灭徐州,跟徐州官员结下了深仇大恨,陈群和很多其他官员就逃难往北投奔青州的袁绍阵营。从这个资历上来算,陈群倒也有巴结许攸、提出变法建议的机会,只不过主要的定策之功肯定得让给许攸这样的老资格前辈。
    袁绍没有曹操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唯才是举”魄力,而且袁绍本来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他接受这个东西再正常不过了。
    九品官人法对于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能换来世家大族对提出这个变法的诸侯多大的支持力度,这个不用多说。稍微了解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说多了纯粹灌水:原本曹丕都是靠着这个改革赢得了门阀世族支持他代汉称帝了,杀伤力能不强么。
    但李素是后世来人,他知道这玩意儿在导致阶级固化、世家垄断做官方面的弊端,是完全不亚于崩坏后的察举制的。
    在李素心中,他最希望的人事制度改革当然是一定程度上向科举制改良演变,最好是介于唐宋之间那种科举。不用跟明朝那样刻意考虑平衡而压制考试内容的实用性,那样也容易实现些,阻力也小。
    只不过这种改革终究太得罪人,加上之前刘备的势力也不够大,所以李素跟随刘备多年,变法始终集中在税赋方面,没有去妄动人事选官制度。
    没想到袁绍在预感到皇帝可能要三长两短了,趁着中央朝廷还有最后一点价值,抢先把这个讨好天下世家的美名给占了。
    袁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这么一下,要是皇帝没了,天下其他的摇摆势力要选边站队,到时候有多少势力会因此对袁绍更有好感?
    李素心念电转,也不分析细节,先凭着他多年在刘备这儿积攒下的信用,说道:“袁绍既然可以‘持重观望’而迟迟不推行‘租庸调输’变法。我们也没必要立刻对他的‘九品官人法’表态。
    我知道这东西对天下世家大族的诱惑有多强,也不能正面反对,观望几个月吧,而且不能以反对的名义观望,要以尊重祖宗之法、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改良察举制的名义,来观望——大王以为如何?大王若是信任臣,就顶住压力,等袁术之事了却,再从长计议。”
    李素很清楚,表示“不学习袁绍”,绝对不能用“我想另起炉灶搞一套更激进的东西”的姿态出现。必须打折复古持重的旗帜,实际上慢慢夹带私货,这样天下世家大族人心的倾斜才能被暂时缓解。
    刘备想了想,如果李素是明确反对,那他肯定得再找荀攸钟繇等人商议,才能决断。而李素言之凿凿只是让他暂缓表态,这种程度刘备还是可以直接接受的。
    大家都合作了整整十年了,李素的信用值得刘备在这种程度上偏听偏信。
    刘备只是有些不解:“看来伯雅已经看出此法的玄机所在了?不管用不用,今日只有你我,你说说你对这个九品官人法的优劣是怎么分析的?说实话,孤一时仓促,还没看太明白——
    这不就是跟察举制一样,由选拔者说了算谁能当官谁不能当官么?比卖官肯定是好多了,比现在这种诸侯自己一言专断,似乎说不出明显的好坏,但若是遇到诸侯是个庸主,有个九品官人法,也好过让那些豚犬用人。”
    李素:“大王所见甚是,我并没有说九品官人法完全没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