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6章 还没北伐先分赃
    商定完了如何保障变法顺利实施,以及今年如何顺势收取荆南最后的飞地桂阳、零陵二郡后,刘备就以为李素的这盘大棋下到这儿为止了。
    但李素总是能出人意料,在前两步都安排下去之后,又补充上了一点锦上添花的小惊喜:
    “大王,既然我们要收取荆南二郡,而且今年还实施了变法,不如大张旗鼓宣扬一下,说不定可以对外收获一些意外之喜,也让我们的潜在敌人麻痹。”
    李素的风格就是:实事要办,牛也要吹,既要实利,也要名声。而且这个名声还不是虚名,是实实在在能起到外交烟雾弹效果的。
    虽然无法确认最后疗效,却胜在成本低廉,不用白不用——就好像你封了烟,也不能保证不被对烟扫射的敌人蒙中几枪,但封还是要封的。
    刘备也已经听得耳朵麻痹了,不想再动脑子:“行了,一次性说完吧。怎么榨干你那堆诡计剩下的价值。”
    李素:“应当请人为大王去年秋天到现在的事迹,民间著书立传,从鼓吹大王亲自英勇救驾开始,写到如今变法图强、大修水利,为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做准备。写完之后,刻印售卖分发,别用大王的名义,就当是民间书商自己卖的。
    此书传播到关中或者荆扬、关东之后,有几点好处:首先,我们原定明年是要北伐李傕郭汜的,而只要让他们看到了我们书中所写的‘大王英勇救驾、亲冒矢石、受伤不重拔矢续战’的英姿。李傕郭汜以及他们身边的谋士,肯定会反而多想:
    认为是模仿了高祖皇帝中箭后诈称‘虏中吾趾’的典故、掩饰真实的伤情,稳定益州的人心。如此,说不定他们会进一步联想,认为我们益州今年封关禁止商旅往来的行为,是因为大王伤重又有反复,从而我军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稳定内部。如此一来,他们明年就愈发不防备我们北伐。
    其次,书中如果还提到我们大修水利、变革税法,那就更容易诱导敌人以为我们是要养伤缓图了。因为众所周知,如果是为了征兵积谷、短时间内见效,最快的办法肯定是特事特办,临时价税和强行征兵,而非搞什么要很长远才能见效的变法。
    当初商鞅刚为秦孝公变法时,秦并未立刻富强,甚至还有内耗内斗反扑,是为百年之计、后来奋六世之余烈,才终有天下的。
    而兴修水利,同样是长久才能见效的大计。韩国派郑国给秦国修郑国渠,意在疲敝强秦使之数年内无力灭韩,郑国渠虽最终使秦愈发强大,却也为韩国争取了多年的时间差。
    如果有一个中立公允的文学之士,把这些都宣扬天下,再配合一些实物证据,比如扬州市场上出现的蜀锦,有心算计我们的敌人,一定会做出‘我们自从五丈原之败后,可能要花数年的长久之计恢复国力民力战力,才会再北伐’的判断的!只要这个判断在李傕郭汜心中扎根,我有把握再以他计离间分化李郭二贼,为北伐创造更好的条件!”
    刘备咬了咬下嘴唇,又舔了舔上嘴唇,想说些什么,半晌没说出话来。
    伯雅这厮的连环计,每次都连多少环的?
    许久之后,刘备才长叹一声:“记得当年,云长每读春秋,都忍不住跟孤秉烛夜谈,对子贡出使、存鲁乱齐强晋破吴霸越之事,悠然神往。当年我一直笑云长:古人之言,未必可全信,此五果,皆归因子贡,谬赞矣。
    今日见此连环谋算,一招之内,买长沙郡、变法、修水利、抑反法奸商、安抚盟友、迷惑挟君国贼,环环相扣,所算方广绵延数千里、时日绵延近一年……过于子贡甚矣,古人诚不我欺。孤复有何疑?皆按计划照办即可,你办事我放心。”
    刘备本来还想问问“那本迷惑敌人的名人事迹让谁来写”,但觉得再问倒显得他不信任李素了,索性不问。
    人家算尽天下,不可能这点小事算不明白的。
    不过刘备可以不问,李素不能不汇报,他就一言带过地说:“既如此,大王治蜀救驾的事迹,我就让王粲来写了——此人两年前随顾雍一起入蜀,当时他年仅十五,是受蔡公邀约来江州求学的,所以未曾出仕。
    这两年,他先跟着顾雍治了一年学,后来顾雍去了建宁郡当太守,王粲留在江州,由蔡公亲自教授。家书之中,我也多有听闻此人喜写英雄豪杰事迹,有一草稿,名《英雄记》,时时补录,未曾完本。
    我到时候亲自去趟江州,出川之前在江州命他加速赶稿,再让甄家的印书坊连夜安排雕版刻印一批,正好带去荆州发卖,由南阳传入关中。”
    刘备对于别的都没有异议,他也不喜欢看书,对王粲的草稿也不了解。只是听说李素准备亲自东下,他才有些不舍,连忙抓住李素的手安慰:
    “你要亲自去一趟荆州?子龙那边的事情有这么复杂么?会不会太辛劳了?”
    李素不习惯被男人抓手,不动声色地抽出来,沉稳笑道:“不必担心,此去最多两三个月,到了七月秋收就会回来的,我稍微走一段时间,也好麻痹蜀郡这边反对新法之人,让他们觉得我麻痹大意,蠢蠢欲动。
    而且此番毕竟机密之事太多,委于他人难免泄密。三峡险要,消息传递不便,子龙要是遇到一些变故,想请示也没处请示。大王至今只是任命子龙为长沙太守,他拿下零陵、桂阳之后又当如何任官如何安抚,子龙怕是也没有授权吧?
    所以必须有都督一方之人前往荆州,我若不去,只能大王亲自去了。可按照王粲《英雄记》里要说的,大王现在是应该在养伤,怎么能在益州以外的地区抛头露面呢?”
    刘备点头:“那以后呢?”
    李素:“这就看大王定夺了,如今只是权宜之计,得看明年是否需要子龙带兵一起北伐,如果需要,那就得秘密调遣他回来,换个持重擅守的知兵重臣镇守。”
    李素还没傻到直接告诉刘备让谁担任封疆大吏的程度,这种浑水他才不蹚。州级的一把手必须刘备亲自琢磨,李素最多建议到郡级人才。
    刘备自己想了想:“子敬擅守,在汉中数年,未曾有失。待北伐出关之日,汉中便成腹地,不再需要子敬把守。可惜子敬也过于年轻,不能独当半州之事。
    孤以为,今年入冬大雪封关之前,把子敬调到长沙,秘密接替子龙的职务,但长沙各地依然打子龙的旗号,也免得让国贼生出戒心,注意到子龙被调走、我军在集结精兵强将。同时,子龙走后,荆南缺乏善战之猛将,可让熟谙水战的幼平、兴霸暂且协助子敬掌握水军。
    一旦北伐有所小成,便调遣云长去坐镇荆南,与子敬一武一文搭档。云长素来傲上而不忍下,待士骄矜,只有不务虚名的实学之士能入他眼,有子敬调和持重,方能免生后患。
    自从云长从南中北归以来,几个月了,孤也算看清了——至今为止,云长能合得来的文官,不过寥寥数人,除了你,就是子敬、子瑜。其余上自蔡公,以及蔡公带来的得意高足元叹,下到前年被董贼发配来的公达等三人,云长都合不来,唉。”
    关羽的鄙夷名士毛病,估计是一辈子改不掉了,所以他在刘备军只跟李素、鲁肃、诸葛瑾聊得来。连蔡邕顾雍荀攸许靖,统统白眼迎人,总觉得不是“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就是“颍川名士徒有虚名”。
    刘备识人之明还是非常厉害的,李素听他安排得这么明明白白,很识趣地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直接表示附议。
    倒是张飞在旁边叼了根鸡腿骨,前面的话题他都无所谓,聊到这儿他才连忙把骨头往桌案上一丢:“大哥,那我呢?到时候镇守何方?”
    刘备:“长安初定之时,就让伯雅镇住益州故地,你跟子龙去平凉州贼乱!西凉叛军不是一时能剿灭的,就算收复长安的时候堵住了陈仓、街亭,不让陇山以西的凉州贼援军进入关中,迟早也要腾出手最终肃清。
    你不擅统帅大量骑军,到时候就先负责扼守陈仓、街亭,若是天水光复,就移镇天水。让子龙出击。”
    刘备这是已经封官许愿,暗示到时候他拿下长安,就让关羽做荆州牧、李素做益州牧、张飞做凉州牧,刘备本人坐镇首都长安,雍州三辅之地。
    不过估计那也是暂时的,刘备肯定需要李素给他参赞全局,所以李素那个益州牧做不了一两年,等刘备消化完了地盘,准备进一步扩张的时候,肯定会把李素调回中枢。
    到时候可能是让李素当雍州牧,而益州大后方换个人再管,那起码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看看这三年里有没有足够值得信赖的心腹文官成长起来吧。
    要是实在没有,刘备心中的打算是凉州平定之后,让张飞当益州牧、赵云当凉州牧,如此换防可保所有人都不存在忠诚度问题,不会再次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
    毕竟人心经不起考验,除了这一级别的生死兄弟,其他人很难给州牧一级的高位。将来不需要军事化管理了,还是应该“废牧设使”,恢复权力小得多的刺史职务。
    但是让张飞当益州牧实在是有些浪费。因为张飞的内政之才乏善可陈,只是因为忠诚度可靠才放到益州牧位置上,但那样一来就浪费了他作为带兵名将的战斗天赋,窝在已经无仗可打的绝对大后方。
    刘备熟读当年高祖皇帝起家的历史,知道高祖皇帝是把益州之地彻底托付给了萧何,只要专注筹粮征兵支援前线,不需要任何战将。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让鲁肃或者诸葛瑾按照法令筹措钱粮军械,而不给全州的兵权。
    可惜这个问题至今刘备还是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他要是问李素、问得那么具体的话,李素肯定会灵光一闪,给他报答案的:这还不容易?在废牧改使的同时,直接设“布政使”呗!
    历史上布政使这个官职,不就是唐和五代节度使军政财三权合一导致繁镇割据后,后世朝代吸取教训而设置的,限定为“只有执法权和财证权(包括一部分依法行政),而没有自主行政权和军权”,目的就是卡住节度使州牧之类古代封疆大吏的后勤,让他们钱粮军需不能自主,收支两条线。
    既然刘备未来需要的益州是“本身再也不用打仗了,但是需要筹措钱粮武器军需支援其他前线州”,设布政使当总后勤官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