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周辞的人品样貌,还有职业,在现在的婚姻市场,和吃国家粮的一样,可是在食物链顶端的,只有他挑别人的,没有人会去挑他的毛病。
就是周家那边,虽然周父那一辈还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生活中的小摩擦肯定会有,但一家人还是很团结的,十全十美没有,但也大差不差。
陈奶奶外孙不止周辞一个,但最亲近的肯定只有周辞,毕竟是从小养大的,周辞也孝顺,反正老太太是光明正大的偏心。
“这话您得跟我妈说。”周辞对成家并不排斥,但也确实不想赶场子一样结婚,但他爸妈急呀,他妈都写信给领导了,不然他还轮不到这探亲假呢。
至于他妈为什么怎么急,周辞也理解,他毕竟是这个职业,不安定因素太高了,现在的大环境下,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他妈去单位探望过一次后,正好遇上单位那边有战友出了事,回来就急着给他成家的事。
“你妈就是瞎担心。”陈奶奶只说了这一句,就没有再说下去。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陈奶奶不担心吗?老太太比谁都担心,每天晚上临睡前都得偷偷替周辞念过经后才能入睡。
要是哪个月周辞的信没有来,老太太就坐立难安,但老太太从来不跟周辞说这些,这孩子对家里已经很有负疚了,她不想再加重这份负疚。
“要是这次相亲再没成,外婆你帮我拦着些我妈。”周辞不是第一次相亲,之前有过一个信件联系的相亲对象,但周辞把跟他结婚要面对的现实和风险说了后,那姑娘就主动跟他断了联系。
其实等到两个人的感情再深一点,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甚至许多女同志是很愿意奉献和付出的,根本不在意这些,她们面对感情都很勇敢,但这份勇敢中间,往往夹杂着太多的冲动和不理智。
陈奶奶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
厂里的第二次招工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各大队的支书和大队长在公社开完会后,回到大队就向队里的知识青年告知了这个消息,很快就有大批的知青和农村待业青年到五星大队来报名。
许慧和唐桂香负责给前来报名的人登记,连续登记了整整一天半,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不止是本公社的知识青年,就是公社相临大队的知青,也抱着撞运气的想法,主动跑到五星大队来自荐报名。
五星大队这边,看着这一茬茬的人,心里是又酸又自豪。
酸的是这么好的工作,这么多的工作岗位,竟然不在本大队安排,要去别的大队招工,自豪的是,满公社就他们大队有这个本事,可以给这么多人安排工作,现在谁不说一句五星大队好。
本大队社员的思想工作,王臹是特意开了社员大会安抚过的,招工是面向全体社员的,但不是说你报名都要你,你得符合要求是不是。
招工可是要考试的,自家孩子学堂门都没上过,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明白,怎么考?
现在好些社员心里都后悔得不得了,早知道读书这么重要,当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上学,现在他们就羡慕那些把孩子供出来的人家。
五星大队没解放的时候有私塾,但中间也停办了许多年,是老王支书后来一直坚持走动,大队小学后来才又办了起来。
但办了起来,还是有许多家长不让自家孩子去上学。
上学多耽误事啊,三岁大的孩子就能端着盆喂鸡,再大一点能搭着凳子上灶台,帮着带下面的弟弟妹妹,再不济农忙的时候还能跟在后头捡捡稻穗。
而且上学是要学杂费的,哪里舍得供,男孩子上学的都不多,更别说是女孩子。
老王支书手段再强硬,家长铁了心不给念,他也没有办法不是,不过饶是老王支书这么坚持,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读完小学就没有再升学的,哪怕考上了,也少有去念的。
以前是穷,后来是读书无用的风潮刮了起来,知识青年都下乡种地当农民来啦,这书读了也不种地,不如早下地早挣工分,会写自己的名字懂算数就可以了。
也就队里的王姓人家,只要孩子能读的,都想尽办法供着,哪怕是念完中学回乡种地,也坚持着,陈姓人家条件好的,也供了几个,唯独刘姓,数一数,小学倒是七七八八都上了,上了中学的就那么两三个。
“都怪刘德光,要不是他,我们家大山说不定就能招上工了,不干人事的东西!”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刘家争端
几个妇女聚在池塘边洗衣服,一边说着这事。
抱怨的是刘姓人家的一个媳妇,她这话是冲着不远处的,刘德光的婆娘去的。
刘德光的媳妇姓王,叫王淑华,这会正低着头闷不吭声地在那里搓衣服,旁边的大脚盆里,除了自己和两个女儿的,还有公婆和大房一家的。
陈玲花本来就仗着大嫂的身份,没少欺负底下两个妯娌,后来刘旺家和刘德光相继劳改后,她的炮火就全冲着王淑华去了。
虽然有两个女儿护着,但公婆偏心,隐隐也在怪她,把家里的活全丢给她,还克扣她们母女三个的口粮,王淑华没有办法,只能任劳任怨地干活,就盼着两个女儿能多吃上两口。
在家被欺压,在外头也没少听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