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见状,一晚上辗转难眠,最后率先召了卫青和霍去病进宫来。
不如...把出兵的将领名单调整一下吧。
李息、张骞、公孙敖、苏建,加上卫青和霍去病,这是定下来的六人名单,卫子夫当然能看出来这应该是卫青最喜欢、最期待的、最满意的人选了。可是事发突然,若是丞相迟迟定不下来人选,只能先从其中选几个留下,稳定朝局。
李息不能动。卫青太明白卫子夫的试探了,问能不能换人,无非还是看中了李息能文能武,是暂稳朝局的最佳人选,但他...更坚持李息上战场立功。李息近两年一直被刘彻压在朝中,准备军需,制衡诸侯,错失诸多良机,如今淮南和衡山的事情解决,担子轻松不少,自己是一定要带他出去的。
出陇西和北地,张骞也不能动。见卫子夫转头望过来,霍去病也出言道:虽然他不是将军,不善作战,也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跟各位将军说过,可还是需要他的经验和建议,毕竟我们都没有往西去过,相关气候和地势,他很重要。
剩下公孙敖和苏建,卫子夫也不想提了,一个曾经于卫青有救命之恩,北地出身,好战之心切切,一个是他老部下,上一场刚因为搭档投敌独身脱还,正需要一次机会翻身。况且就是两人都留下来,也比不上一个李息。
李息...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即使卫青不愿意,卫子夫还是直白的出言问了。
当年河南就是李息和他两人配合着,让卫青好好的玩了几手轻骑大迂回,才有了如今朔方和五原的战略要地。后来卫青一直边打仗边提携武将,算不上束手束脚,却因为搭档差距过大,没有了无所顾忌的潇洒从容,怎能不憋闷?所以如果不是丞相一职突然空缺,卫子夫也不愿意把他好容易才聚在一起的人拆开,尤其是李息,将军怎能不好战?但为了大局和各种各样的考虑,可以说刘彻怎么摆弄他,他就在哪里兢兢业业,实在难得。
卫青终究是没有松口,倔强的沉默着,两壶茶喝下去了,还是半个字都不说,卫子夫一夜辗转未睡,也是在想这些事情,若不是真没了什么好的办法,也不会叫他为难。
之前大旱后,卫青负压出征,别的都没挑,单跟刘彻说了李息,可见亲厚倚重,虽然公孙敖跟他私下关系更好,但是两人能力已经渐有差距,眼界能力都不如李息跟卫青有默契,加上月皎和李息夫人甚是投机,两人说是至交好友亦不为过。紧接着的定襄之战特殊,李息暂留长安,如今万事皆定,想着可以开始大展身手,自己却又要他为了刘彻和朝政委屈知交好友,心中也是不忍心的。
霍去病看了看舅舅,又看了看姨母,实在受不住这双方坚持的沉默,开口嘟囔道:也都怪丞相,临终竟然非要陛下答应董国相在胶西继续为相,不能让他回长安来,不然也不至于找不到合适的人。
卫青目光沉了沉,望向窗外杏花繁茂,内心却无半分赏景的心境,满溢着枯败憋闷之气,只道:丞相不是只为私愤的。
那还为了什么?霍去病是没看出来,文人相轻虽然正常,但是轻到这种地步的,除了水火不容,也没别的可以解释了。
卫子夫没有打算接两个人岔开的话题,刘彻肯定也想过调整出兵名单,但是之前大旱那次,偏要任性派卫青出去,结果看到青儿压力那么大,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掐着时间在宣室殿等战报消息的时候,一股子生人勿近的味道,王美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吓到了。
这次又碰上雪灾,虽说休整一年,但百官之首骤然离世,很多流程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安排调配,就相当于后方无人坐镇,在外的将领压力更大!刘彻一时不好跟卫青提,怕也是在想对策,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两全其美?与其让两个人都心存犹豫的拖下去,不如她率先出面让卫青退步,所以狠了狠心,催促卫青道:出征在即,朝中情况也摆在这里了,你总要做个选择,逃避没用。
卫青真的恼了,他当然更清楚眼前的情况,可是为什么总要他做选择,姐姐帮陛下两全时候脑子分外好使,怎么就不知道帮他两全呢?抬头直直的看着卫子夫,哑声道:我不出去了,行吗!
你这是什么话?!见他这般赌气,卫子夫变了脸色,气拍桌子道:你耍什么脾气!这不是都在帮你想办法吗?可是世事哪能尽如人意,你不退,等着谁退!
我没耍脾气!这次出陇西和北地,李息、公孙敖都出身北地,熟悉边境情况,张骞也曾远涉大漠,是不可多得的向导,苏建与人磨合的速度最快,更需要一个机会重新立功,没有人比他们更合适!卫青吼完之后,又觉得不甚妥帖,长出一口气,强压怒意道:所以这群人不单是我满意,也是目前所有武将搭配最合适的!你让我换谁?就只能换我!换我,你又说我耍脾气,你要我怎么办呢?
最合适的就一定能用吗?你不是第一天踏入朝堂了,怎么还比原来还天真!卫子夫索性也不顾及霍去病还在,要给他留几分颜面了,就拿刚刚去病说的胶西,胶西因为刘端基本就算是废了,他不愿意管就算了,之前派去的国相和太尉帮他管,他不是构陷官员就是下药,你当陛下不知道吗?刘端适合当一个诸侯王吗!论罪他就是该死一百次都不足惜,董仲舒就适合去那种虎狼之地当国相吗?可结果呢!不都在那儿呆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