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看稻田养鱼的成果。
大家对稻田里的鱼已经没什么好奇心了,大家又不瞎,里面的鱼有多多有多大,是个人都能晓得。
大家就是想看看,这种法子种出来的水稻,到底能不能增产。
盛黎娇理解众人的好奇心,没有驱逐,反而把洛长青叫来,附耳说了几句。
洛长青听完,忍不住轻笑一声,反问道:“当真?”
“当然诶,现成的劳力,干嘛不用。”盛黎娇不怀好意地捂住嘴。
既如此,洛长青就依她的说法去做,他走到水田尽头,清了清嗓子,然后扬声道:“今日我家收割水稻,有幸请各位乡亲前来观看,我们也知晓各位心存好奇,正巧,我们也是。”
“为了早点把水稻割完,敢问有哪位愿意帮帮忙。”洛长青一顿,“当然也不是白白帮忙,等晚上做完活儿,帮忙的都能在水田捉一尾鱼回去,当感谢了。”
村里雇人收水稻,一天最多五文钱,而一条鱼,再便宜也要十几文,怎么都是赚的。
此话一出,田边的人纷纷响应,全说要帮忙。
人实在太多了,要是都下田,估计转身都要成问题。
最后洛长青挑了十个正壮年的汉子,算上他一共是十一个人,五亩地的水稻,大家加把劲儿,两天就能全收完。
按照约定,每天晚上临走,帮忙的都能捞一条鱼回去。
洛家水田里的鱼又大又肥,得到免费活鱼的,无不笑逐言开。
两天后,水田里的稻子全部收割完毕,所有人都想看产量,就直接把稻秆搬去晒谷场。
因为着急,自然有人主动帮忙打谷称重,一看石秤——
“好家伙!”所有人都炸了。
柳村稻田产量普遍在一亩地四百斤左右,但洛家的水田种出来的,一亩地足足九百斤稻谷,这可是翻了一倍不止。
正议论着,陈家和陆家的水稻也都收完了。
几番称量,陈家的亩产量有八百斤,陆家的亩产量达到了九百四十斤,比洛家还高!
各家的水田不同,亩产量有差异也正常,但即便是陈家产量最少,也足以惊呆所有人了。
陈大叔还后悔着,不住懊悔当初退缩,白白失了挣大钱的机会。
而其他人一窝蜂涌到了盛黎娇跟前:“洛家媳妇儿,你家这稻田养鱼的法子,能不能教教大家伙儿呀!”
盛黎娇不知说了多少句“行”,再三保证明年带大家一起种水稻,方才把所有人送走。
好不容易没人了,她总算能趴到洛长青身上,长叹一声,之后就是止不住的笑。
水稻收完了,还有那么多鱼要捉。
捉鱼也是雇的人,问就是有钱,要躲懒!
捉鱼的小伙子一天二十文,工钱极多,但等把所有鱼都打捞起来,少说要有四百条,按照一条鱼十五文来算,二十文都工钱实在不算什么了。
何况水田里还有不少大鱼,价钱远不止十五文。
卖鱼的事没用盛黎娇操心,镇上收鱼的餐馆不少,还有恒悦酒楼认识不少隔壁镇的食肆,一通信儿,没用半个月,所有鱼都卖干净了。
又是一大笔钱入账。
今年地里的活翻了几倍,累是累了些,收获也是极多的。
而且可能是因为时常忙碌的缘故,两人只觉得今年过得格外快,一眨眼便是大半年过去了。
然而,乡间时而忙碌时而闲适的生活到了秋末,隐约有了些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镇上往来商贩少了许多。
辽阳镇在大奉的版图上偏东南,北不临京,西也不近边陲。
不过也时常能看见北边或者西边来的行商,偶尔还会有几个番邦人。
可已经有一两个月了,镇上的行商都是附近城镇的,只有一队西边的商人经过,却也是匆匆离开,根本没在镇上交易。
小镇消息闭塞,且县令未至,很多朝廷上的消息根本传不过来。
寻常百姓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有那些大商贾察觉到一两分不对,可又问不出到底是哪里的问题。
这天,盛黎娇和洛长青来西瓜坊视察生意。
两人是避开集市的,但也不用着急忙慌地赶路,谁知即便是他们的驴车已经足够慢了,仍是没避过巷口突然窜进来的人。
“吁——”洛长青紧急拉缰绳,总算没让毛驴跟突然闯进来的人撞上。
抬头一看,却见那人衣帽怪异,并不是本地人,高鼻梁浅棕色眼睛,警惕地看着他们。
“是……番邦人?”盛黎娇下意识地这样以为。
谁知洛长青蓦地挡在她身前,目光死死地盯着对方,见对方没有过多动作,方才靠近盛黎娇:“乖,你先下车,往回走,去闹市上,我很快就去找你。”
“啊?”
“听话。”洛长青摇摇头,没有多做解释。
盛黎娇偏头去看,只见洛长青面容难得冷肃。
她被这幅样貌镇住了,想了想,终于还是点点头,转身往回走。
直到背后的脚步声完全听不见了,洛长青才开口:“你是西域来的商人?”开口已是一串听不懂的字符。
令人惊讶的是,对面那人面上出现了然,他沉默良久,方才点头。
洛长青牵着缰绳的手不自觉收紧两分,继续问:“你作何这样匆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