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泾阳国人欢天喜地,为胡亥举行了盛大的接风仪式。庶民浩浩荡荡,世家大族济济一堂。走出郡守府,胡亥一行人受到泾阳民众的夹道欢迎。男女老幼身穿破烂衣衫,对胡亥一行人殷殷期盼。这时老秦人对于大秦帝国皇帝的尊重,也是当下北地三郡惨状的表露。……青铜帝车辚辚驶来,四匹高头大马拉着帝车沿着街道,直入泾阳中央广场。与此同时,泾阳国人已经站满了广场。这片广场虽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广场,只是一片平整的场地,却是泾阳唯一的空旷所在。故而有广场之名。广场者,是一城道路枢纽,是城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场所。当青铜帝车在铁鹰锐士的护卫下,辚辚驶来。时当大日当头,广场正中央已经修好了一座高台。八名侍女正穿梭般地在高台中摆布收拾,厚厚的黑色地毡使得她们变成了无声忙碌的影子。这时,腰悬天问的胡亥跳下帝车,大步匆匆地走了上来。他看也不看侍女们一眼,进入广场中央直上高台。本就不大的泾阳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先行到达的郡兵已在广场上全面戒严。中间黑毡铺地的大道直达九阶之上的高台。胡亥踩踏而上,与此同时,广场响起震天动地的欢呼。“陛下万岁!”“大秦万岁!”……走上高台,在长案前站定。胡亥伸出双手轻轻一压,顿时漫天欢呼声为之一顿,万千国人一下子安静。“大秦帝国近来多灾多难,六国移民揭竿而起,大秦帝国退守关中!”胡亥喟然一叹:“然我国人,不畏艰难,努力耕耘,以求富国强民。”“然,天公不作美。收割之际,冰雹天降,北地,上郡,九原三郡,庄稼颗粒无收。房屋摧毁一半,国人死伤无数。”说到这里,胡亥声音再一次拔高:“大秦帝国危如累卵,此际正是休养生息,准备东出之际。”“朕坐镇咸阳,本不该轻出帝都。然,北地三郡受灾,朕心急如焚,故而与国尉一旦北上泾阳。”“朕前来泾阳,并不能改变结果。但是朕只想告诉国人一句——不管到何时,不管到何地,只要大秦帝国存在,只要国人还认可朕这个皇帝,朕便与万千国人同在。”“巴蜀,汉中,关中平川皆大丰收。蜀仓,汉中仓,灞上仓,咸阳仓皆有余粮。除了灞上仓,必须保证函谷关守军之外,其余皆可调集北上赈灾救民。”“此际,朕已经下令国尉与左相,调集咸阳仓,北上赈灾救民。大秦帝国朝廷官吏,包括朕,一日三餐皆同于国人,不得有例外。”“朕相信,只要老秦人上下一心,必能渡过这一场灾难,重建新的家园!”“朕决定安排官吏,逐一走访各地,若有危险村里。当搬迁于安全之地,为了老秦人,为了大秦帝国,朕有一句话想说:天下皆秦地,老秦人没有故土难离!”就在此刻,全场山呼:“大秦万岁!”“陛下万岁!陛下万万岁——”……“咳咳——!”胡亥咳嗽了一声,山呼声戛然而止,其高声宣布:“人心昭昭,天地悠悠。关中八郡皆乃大秦故土。今北地,上郡,九原三郡遭受灾难,实乃大秦帝国之难。”“凡我国人,不论商贾,工匠,耕夫,妇人,老人,青壮,皆有救灾之心。”“如今朝廷府库空虚,无力兴建三郡。朕在此昭告天下臣民:凡有力者,出力。有财者,出财。”“朕会下令左相府建立募捐中心,大秦国人可募捐物资,以救援北地三郡,以全拳拳报国之心。”说到这里,胡亥解下腰间天问。高举过头顶,对着万千国人深深一躬:“如此,朕代北地三郡百万国人,拜谢诸位!”话音落点,全场沸腾了:“陛下万岁!陛下万岁!陛下万万岁!”胡亥深深长躬,人山人海的泾阳广场安静得像幽深的山谷,唯闻连绵不断的粗重喘息。普天之下,隶农平民不过是最底层的,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乎。可是,就在今日这光天化日之下,万千庶民亲眼看见了大秦帝国二世皇帝为了北地三郡国人,向大秦国人深深一躬。皇帝对万民深深长躬,亘古未有!这一刻,埋藏在多少隶农心中的辉煌大梦,竟然真的一朝实现了,广场上的万千庶民哭了。这一刻,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胡亥,对于老秦人的看重。他们能够感受到,皇帝那颗为民的拳拳之心。良久,广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声浪:“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看到这一幕,胡亥的眼睛湿润了。老秦人就是如此淳朴善良,稍微一点恩赐,他们就会感恩戴德。大秦帝国拥有如此国人,何愁不能再一次扫平天下,重铸帝国荣光。等到欢呼雀跃平息了,尉缭登上高台:“大秦帝国,北地三郡重建,从这一刻开始!奏乐——”……“咚咚——”……“呜呜——”……顿时,整个泾阳广场都轰鸣了起来。那不是丝竹埙篪之音,而是沉重轰鸣的战鼓与牛号角,给人一种向上冲锋之感。“陛下书告天地臣民——”与此同时,胡亥展开一卷竹简,高声,道:“昊昊上天,冥冥大地,大秦帝国朝野臣民:今大秦帝国危如累卵,劫难重重!今后我大秦帝国当顺天应人,力求国强民富。”“噌——!”天问徒然出鞘,一道白光闪过,胡亥割破手掌直面高台下万千国人:“朕今日以血盟誓:大秦帝国朝廷,大秦帝国皇帝,必将会与国人同在。”“今日朕以皇帝之血,祭祀皇天后土,保佑大秦帝国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早日走出困境,洗刷山东列国带来的屈辱,重铸大秦帝国。兹此昭告,天地人神共鉴!”……话音落点,全场万千庶民国人再一次振臂高呼:“秦有锐士,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