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澈皱眉,厉声问道,“那他为何昏迷不醒?”
御医低眉敛首地回答,“公子从那么高的悬崖上跳下来,惊吓过度,又诱发了体内的寒疾,以至于虚弱的身子骨无法承受,所以晕了过去。”
“寒疾?”墨澈一怔,他见过寒疾复发的时候羽浮有多痛苦,只是他一直被银月护着,管得紧,怕他冷着、冻着,这不许,那不许的,已有许久未曾发过了。
“是的,”御医点头,一脸凝重,“这是个很棘手的难题,比他身上的伤要严重得多,回去以后务必要好生休养,万一落下病根,会吃不少苦头的。”
“说来也奇怪,若是这位公子真是从那么高的悬崖上落下来的,断不会只有身上这点伤,一点内伤都没有,内里脏腑竟完好无损。”他摸着胡子,自言自语地嘀咕道。
当然,这件事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没有那么玄乎,也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明白的,其中的瓜葛不是这些凡人的见识可以理解的。
墨澈没有多费口舌去解释,他知道,从这么高的地方落下来还能安然无恙,一定是有人在暗中帮助羽浮。
不管是神还是妖,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没有伤害羽浮,就不是他的敌人。
他听完御医的话,松了口气,抱着怀里的人,紧了紧胳膊,拿出早就让人备好的伤药,细细地涂抹在伤口处。
虽然羽浮是昏迷的状态,可他上药的动作还是很温柔,珍重的神情像是在对待易碎的稀世宝物,他抱住了他的全世界,再也不会松开手了。
御医见他没有下一步的指令,便默默退了出去,坐在马车口,和驾马的车夫坐在一起,战战兢兢地竖起耳朵,留心着里头的动静,不敢离得太远,也不敢分心,好让陛下在需要他的时候可以随叫随到。
众人见如此重视那位受伤的公子,连下几道命令催促行程,更命人彻查此事,扬言与此羽浮受伤一事有关的人皆株连九族,杀无赦。
他的脸色阴郁,隐忍的怒气不发,谁也不敢在此时此刻上去打扰,老老实实接了口谕,连滚带爬地退下,躲得远远的,生怕晚了一步,就会变成那个掉脑袋的人。
整整半日的路程,在一行人闷不作声的快马加鞭之中,两个多时辰便到了皇宫。
他不顾朝臣的反对,当着所有人的面,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羽浮带回了他的寝宫,脚步匆匆,面上的神情是从未有过的慌乱。他怕羽浮会有事,而此时此刻的他又无能为力。
一天的时间,皇帝带了位受伤的公子回宫的消息传遍了朝野上下。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派是以左相为首的皇帝的拥护者,坚定不移地维护他的决择,认为把羽浮带回宫并无不妥。
另一派则是以右相为首的顽固的老臣们,一生拘泥于古板的律令,思想守旧,认为新帝刚刚登基,后位空悬,他在这种关头带了一位来路不明的男子回宫,无名无份住在皇帝寝宫,理法不合,有违祖训,要他立刻把人送出宫。
左右两相之间的纷争不是一朝一夕了,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能吵起来。
无论他们吵得有多么火热,皇帝连面都没有露过,一回来就守在羽浮的病榻前,寸步不离,衣不解带地照顾,从不假手于他人,哪怕是他的贴身侍女也不放心。
皇帝一连好几日没有在早朝出面,几个行将就木的老古董们天天拿着这件事吵,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
他们越闹越过分,非要分出个高下,一行人扭打着走到了皇帝的寝宫之外,衣冠不整,纱帽歪斜,场面实在难看,令偷偷看热闹的宫女太监们忍俊不禁,人人都在背后议论此事。
守门的小太监迫于官威,硬着头皮进去禀报,却被赶了出来,冲众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们在外面高声喧哗,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大,扰了墨澈和羽浮的安宁,生病的人无法静养。
就在他们争论不休之时,寝宫的大门由内而外地被人打开,墨澈怒气冲冲地走了出来,脸色铁青,怒目而视,不由分说地将这些闲来无事的大臣们一人打了二十大板。
大臣们不服气,被按在长凳上时,口中还在喋喋不休。
墨澈命人堵住了他们的嘴,不想再听到他们那令人心烦气躁的声音和自以为是的劝谏。
面对这些朝廷重臣,小太监们有些不敢下狠手,棍子高高举起,落下之时,却又变成了装装样子。
墨澈看出来了,怒火中烧,下旨将行刑的小太监拉下去也打了好些板子,把人打得嗷嗷惨叫,以儆效尤。
至此,再也没有人敢手下留情了,一个比一个下手狠重,手被打红了,屁股也被打开了花,可是嘴巴又被堵住,疼死了也叫不出声,一个个老臣们忍得额上青筋凸起,泪流满面。
不过是些虚张声势的老东西,经不住几下打,一个接一个晕了过去。
反正是在宫里,有最好的御医,墨澈令人把他们救醒,又接着打,二十大板,一下都不能少,他亲自在一旁看着,没有人敢偷奸耍滑。
他们这才真正认识到这位新帝的手段之狠辣,从此不敢再造次。
墨澈的铁血手段落了个暴戾的名声,民间编排了不少隐喻他的话本和儿歌,在那里面,他的形象凶残到可治小儿夜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