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周边邻国的侵略,也从未放弃过对大清领土的觊觎,甚至因为在《尼布楚》条约中没能占到便宜而耿耿于怀。
说不定,彼得和噶尔丹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真的愿意借兵给他。
当然,六万这个数字实属夸张了些,六千倒是有可能。
不久之后,安北将军费扬古上疏:巴颜乌兰,嚣张至极,建议分军进剿。
于是,康熙谕诸位议政大臣商讨此事。
此次南书房议事,除了佟国维、索额图、明珠、陈廷敬、李光地、裕亲王、恭亲王这群曾经被康熙弃用,没几年又重新启用的议政大臣外,还有三个人。
第一个自然是太子。太子如今虚岁二十四,自出阁讲学以来,协助皇父处理朝政已有近十年,在诸位名臣的辅佐下积攒下许多治国经验。
第二个是大阿哥,大阿哥比太子还要年长两岁,早在乌兰布通之战就是当时的主帅抚远将军福全的副将。
后来叔侄俩因为要不要对追击噶尔丹这件事上产生分歧,甚至争论。
回朝之后,康熙要治福全的罪,大阿哥还曾经站出来作证。
这些年来,康熙对这个大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头脑有些简单,脾气有点暴躁,于军事上也算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比自己那位皇兄能强一点儿。
第三个却是让在场众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如此重要的议事,皇上竟然把自己还未年满十五周岁的也叫来了,正站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大家。
好家伙,七阿哥如今都快跟大阿哥一般高了。穿一身淡黄色暗纹蓝金刺绣常服,往那一站,长身玉立,眉宇间尽显少年意气。
各位大臣谁家里没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儿子孙子,拎出来这么一比较,不得不感慨,要不怎么说人家是皇上的龙种呢。
这其中心情最为澎湃的自然要数佟国维,若不是刻意按捺住情绪,说不准现在嘴角已经扬起来了。
瞧瞧,都瞧瞧,什么叫一表人才,什么叫器宇不凡,什么叫少年意气,就是我外孙这样的!
索额图和明珠神色之中也颇不服气,就你有外孙,旁边温润如玉的太子,仪表堂堂的大阿哥,都看不见?
几位皇亲国戚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心情,旁的人是体会不了,他们现在满心只剩下惊讶。
太子和大阿哥出现在这里,倒是不奇怪。这七阿哥站在这里是什么情况?
李光地脑子里对胤祐的印象还是课堂上那个调皮捣蛋,被拎到门口罚站的问题学生。
十五六岁,就能跟他们这些老家伙站在一起议政了?
陈廷敬也没少听说七阿哥的事迹,因为康熙实在对这个儿子偏爱得有些太过分了。三岁多的时候,就跟着皇父去江南,伺候,康熙无论到哪里,总会把他带上。
就算没带上,那也不是失宠了不愿意带,而是怕耽误七阿哥读书。
关键七阿哥可不是个喜欢读书的皇子,他只喜欢干些出人意表的事情,不断挑战皇父的忍耐底线。
比如,上一次与噶尔丹的战役。虽然那时候陈廷敬正因为徐乾学和高士奇的事情被牵连,并未在朝中,但也听说了他的光辉事迹。
不到十岁,敢被这弓箭单枪匹马上战场,还有谁?
胤祐脸上仍旧带着孩童一般纯真的笑意,这让他看上去,单纯无害,甚至还有几分幼稚。
他把在场所有人脸上的神情都扫了一遍,包括他的两位皇叔。
福全和常宁因为经常出入内廷,与他接触颇多,对他的成长都看在眼里。
因此,对他现在出现在南书房,也没觉得有多震惊。就是有些意外,毕竟胤祐年纪还小,参与这样的政务讨论是不是早了点?
胤祐对他们的政务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是进剿噶尔丹这件事。
这时候,魏珠捧上一个长盒子。福全和常宁二人亲自从里面拿出地图,屏退宫人,展开之后挂起来。
噶尔丹和他的三万大军此时所在的巴颜乌兰地区已经标注出来,胤祐看了看位置,蒙古地区幅员辽阔,四通八达,噶尔丹常年征战于此,对地形相当熟悉。
他们跋山涉水西征而去,一路上本就耗时耗力,且耗费物资。虽然有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但胜算并不大。
若是输了,那必定是一场惨败,若是赢了,也不一定能就此剿灭噶尔丹。
只要他想跑,那还真不一定逮得住。
因此,费扬古将军在奏折中提到,应该分军进剿。
佟国维、索额图、明珠这些都是上过战场的武将,裕亲王、恭亲王也在后方指挥过战争,李光地、陈廷敬就纯属凑热闹。
大家各抒己见,这两位也不能白来,不痛不痒的说了两句。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其实,不说其他人也能想得到。
太子虽然也学过一些兵法,但对于领兵打仗之事一点也不了解,因此并不发言,作为储君,安静的站在一旁观政。
大阿哥也踢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分军应该怎么分,哪里到哪里。
胤祐也一直没有发言,他年纪最小,在诸位眼里还只是个孩子,这儿也轮不着他发表意见。
于是,他就乖乖地站在一旁听着,眼睛一直看着那张地图,不过多时,就把上面每一处标记,每一个地方一寸一寸的记在了脑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