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曲教村民们套种法子的口诀。
棉花秧子长得高,最高据说可以长到两丈高,当然,关外这边,长到一丈高,就算是顶天了,大部分的棉花杆子也就长到半丈高。
棉花不能种得太密,要给以后长出的棉桃留下充足的空间。棉花杆子比较细,不怎么遮挡阳光,所以非常适合套种其他庄稼。
沈曲开始教大家套种绿肥,但是半垧地自然不能全种“草”,所以剩下的田地就可以种些别的庄稼了。
棉花可谓是百无禁忌,只要是杆子矮的庄稼,基本都可以跟它一起套种。
赵晟选了大蒜和花生进行套种,黄豆腐则套种了黄豆和花生。
棉花套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据沈曲说,大蒜生长时能散发出气味,这种气味能赶走虫子。
棉花套种黄豆和花生也有多种好处,除了可以肥田,还可以驱虫,只不过驱虫效果不如大蒜罢了。
赵晟对沈曲十分信任,沈曲说的话,在赵晟这里,就是金科玉律。
所以在村里人对套种庄稼这种新奇种地法还抱有严重怀疑的时候,赵晟率先在自家田地里做起了“试验”,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沈曲的支持。
“我就说过日子得节俭点嘛,你俩早先过日子要是也能像现在这么节省,也能攒下不少钱,妹夫多能干啊,可比你哥强多了。”
黄豆芽家养的小家禽都开张了,每天能下不少蛋,除了留给闺女和沈曲吃的蛋外,黄豆芽把剩下的蛋都攒起来卖了。
金氏见小姑子学会了节省过日子,老怀甚慰,有种闺女长大了的自豪感。
“你家钱要真不凑手,也别硬挺,嫂子这还有不少,绝对够你家吃喝了,别抹不开张嘴。”
虽然盼着小姑子过日子节省点,但小姑子一旦节省了,金氏又有点心疼,这大概就是老母亲的矛盾心理吧。
对于自家小姑子,金氏从不藏私,把家底透露得一干二净。
“你要抹不开管我借,你就找咱家那俩小财迷,他俩的钱匣子满满登登的,买水田时,还问他爹缺不缺钱呢。”
一提到儿女,金氏一脸骄傲。当母亲的,碰到这么孝顺懂事的孩子,恨不得宣扬得所有人都知道,可惜她信奉财不露白,也就只能在小姑子跟前念叨一下,过过嘴瘾。
“我卖鸡蛋不是因为没钱了,这不是沾了沈大人的光嘛,我家现在伙食老好了,鸡蛋都吃够了。”
即便是面对最亲的嫂子,黄豆芽也不想展现家里的拮据,因为这只会让亲人心疼。
黄豆芽家的日子其实过得也不能叫拮据,吃喝没啥变化,只不过买东西时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了。
再加上今年没法进山挖药,手里没余钱,花起来就不如往年大方。
不过赵晟家的买卖一直都不错,每个集都能赚将近二百文,赶上节前,多卤些猪下水和干豆腐,赚个三四百文,不在话下。
不过天一热,猪肉就冻不住了,赵晟就得多几分辛苦,半夜去冯家村取猪头,还得连跑带颠往家跑,鞋都跑掉底了好几双。
上个集磨出的水泡还没好,下个集又磨出了新的水泡,一层盖一层,变成厚厚的老茧,黄豆芽看在眼里,很是心疼自家男人。
“小姑,你没钱找我俩,我俩有钱。”
这边金氏刚跟小姑子透完家底,那边黄念文和黄念花就凑到了小姑跟前,拍着胸脯保证。
“放心吧,小姑没钱,肯定找你俩!”
被娘家人这样宠着,黄豆芽很是感动。时常在心里感慨,有这样的家人陪在身边,老天爷真是待她不薄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92章 .大蓟和金银花 ·
王氏生了个小闺女, 此时还在月子里,孙氏在赵家村忙得脱不开身,没法过来照看儿媳妇月子, 黄豆芽偶尔过来帮妯娌熬点鲫鱼汤。
棉花种子已经埋进了田里, 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出苗。棉花出苗后, 还要等一个多月才能长花蕾。
这期间村民们无事可干, 除了去地里偶尔除草外,其余时间就是在家干待着。
沈曲离开了村子, 说是等棉花长花蕾时再过来,黄豆芽做饭的活也就这样停了。
好不容易有了空闲,黄豆芽还惦记着上山采药呢,谁知却发现自己肚里有娃了, 就只能留守在家了。
今年虽然错过了挖药材根的季节,但却正好赶上割大蓟的好时候。
大蓟是凉血止血药, 平时需求量不大, 但此时征虏大将军正带着将士跟贼寇对峙,若是真的打起来, 肯定不能少了止血药。
大蓟这东西比较常见,炮制起来也比较简单,药铺掌柜讲一遍, 赵晟就记住了。
把洗干净的大蓟草用水润软, 直接晒干,药材就算炮制成功了。
赵晟每次回家前,都会在小河边把药材洗干净了,回家后, 又把药材泡在洗澡间的大水缸里,黄豆芽只要把润软的药材甩干水分, 直接晒在院子里的大席子上就行。
炮制大蓟这活不累,黄豆芽平时就领着几个小娃娃在家晒药材,把她家和娘家的院子都晒得满满登登的。
山野、路旁和荒地边都有大蓟,赵晟他们都不用往远走,在家跟前就能割好几天了。
这回赵晟和黄豆腐也没背着村里人,别人问,他们也如实回答了,这大蓟草是要往边疆前线送的,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