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初一的大集上多赚点钱,黄豆腐和金氏提前五天开始挑豆皮。晒干的豆皮保存好了,放一年都没问题,也不怕做多了卖不出去。
挑豆皮用不上黄豆芽,黄豆芽也不能再继续编草鞋了,家里编的草鞋又快攒满一筐了,这些天总共才换出去三双,换了一斤高粱米,这点米连煮饭都不够,家里只吃了顿高粱米粥。
草鞋换不出去,极大地打击了黄豆芽的信心,但家里剩下的草鞋也不能就干放着,只能赶集的时候去碰碰运气了。
这些草鞋要是能卖出去就再好不过了,要是实在卖不出去,就只能厚着脸皮跟别人以货换货了。
不能编草鞋了,黄豆芽又闲不住,就又带着两个孩子上山了。
黄念文和黄念花自打跟在小姑身后混了一阵之后,性格肉眼可见的活泼了,跟村里的孩子们玩得十分开心。
大人忙的时候,两个孩子就出门找村里的小孩一起玩,他俩的玩伴主要是跟黄家一起移民过来的八户人家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移民的路上就混熟了,现在就自发成了一小帮,天天在村路上撒欢乱跑。
不过即使玩得再开心,只要黄豆芽喊一声要上山了,这俩孩子麻溜就撇下小伙伴们,兴冲冲地跟着小姑往山上跑。
黄念文现在学会了赶驴车,只要上山就抢先坐在赶车的位置处,生怕被小姑抢了先,黄豆芽只觉好笑,她巴不得干坐车呢,赶车又不是啥好活,小傻子才抢呢。
第13章 .赶集
黄豆芽的身体底子实在太弱了,虽然最近养得好一些,但走久了还是会累,再加上舍不得家里的两个小孩走这么长的路,所以每次姑侄三人上山都要赶着驴车。
家里虽然不缺柴火了,但赶着驴车来山上一趟,不拉点啥回去总感觉亏的慌。所以黄豆芽就一边在山上找木耳,一边把带木耳的枯木砍回家。
黄豆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以前砍的柴火,堆放在院子里,经过了一场春雨,竟然长出了新的木耳,这可是意外之喜啊。
因为家里不缺柴了,所以黄豆芽也不费力气了,留着力气专挑长了木耳的枯木砍。
木耳一般生长在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就算是力气小的黄豆芽,用砍柴刀也能砍下比大腿还粗壮的树干。
这些木头拿回家,放在阴凉处,再往枯木上浇浇水,十根枯木总有七八根能长出木耳的。
这些枯木长出来的木耳,要比黄豆芽上山采摘的木耳产量还大,不光够家里吃用,还攒下不少干木耳,放在布袋里,跟家里的粮食一起存放着。
不过随着天气愈发热了,木耳也不爱长了,不过这些木头就算是长不出木耳也浪费不了,最次最次还能当柴火用。
初一是镇上大集的日子,黄家五口人和两家驴全员出动,金氏把自家院子托付给了赵老太。
其实就算是家里没人,基本上也不会丢东西的,毕竟整个村子总共就那么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也算是民风淳朴了。
再加上村口大树下还坐着一帮闲聊的村民,大家的院子都没有篱笆,谁家院子要是进人了,离老远就会被村民发现。
不过老太太一个人在家,让她帮着照看一下,也能给老太太找点事干,要不然这老太太该一个人偷摸上山了。
赵老太是个闲不住的,总想往山上跑,但是身体又不行,家人怕她在山上摔倒,所以每次上山都有家里人陪着。
这回赵家人都出门赶集了,生怕老太太不听话,往山上跑,就嘱托一起移民的其他人家,故意找赵老太帮忙。
老太太是个热心肠,这么多人家找她照看家,她就尽职尽责地守着,一点不敢乱走,时不时还要挨家走一遍。
黄家之所以把两驾驴车都赶了出去,倒不是家里的东西多,只要是为了多帮村民拉点东西,再加上移民里还有几个岁数小的孩子,正好能一起坐车赶集。
卖豆腐就是靠着村里的各家各户吃饭,黄豆腐不介意自己吃点亏,释放一些善意。
毕竟这些村民大多数都是老实人家,今天占了你家点好处,明天人家也会想法子还回来的。
除了移民的男人帮们去镇上买过东西外,女人和小孩们还都没去镇子上逛过。
这次正好是农闲了,镇子离得也不算太远,大家就一起去凑个热闹。
黄家一大早就迎来了一大帮小客人,全都是要跟着爹娘赶集的小娃子,吃过了早饭就早早来守着了,生怕被自家爹娘落下。
黄豆腐套好车,把豆皮和草鞋放到了车上,就准备出发了。
黄豆芽和黄念文一个车,两人轮换着赶车,金氏带着女儿一个车,村里的几个孩子分别上了两个车。黄豆腐则跟移民帮的大人们一起在驴车后面走。
路上碰见挑担子的村民,黄豆腐也热情地打着招呼,用自家驴车帮他们拉拉货,反正镇子离得也不远,车上多拉些东西,也不怕累到驴儿。
一路上,赶集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二十来人的队伍很快就扩成了三十多人,这么多人并排走在路上,有说有笑的,还挺热闹的。
见识到了关外人的稀少,黄豆芽也不幻想集上人流摩肩接踵、前磕后碰、喧闹拥挤了。只盼望着集上人别太稀稀拉拉就行。
出乎意料,集上的人还是挺多的,已经有些习惯冷清的黄豆芽,突然见到这么多人,还挺不适应的,感觉整个镇上的人都出门赶集了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