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5页
    “你……你不是好久都不吹笛子了吗?”
    萧沐昀笑了一下,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地吹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笛声之中,围拢了越来越多的百姓。荀香一边抹眼泪,一边赞叹,笛子仙的笛艺果然是天下无双。忽然有人指着皇宫中钟楼的方向,大声地嚷嚷,众人循声望过去,之间一个人影倚在栏杆边,一身白衣,张开双手。
    因为距离得很远,人们几乎看不清那个人的长相,也不知道那个人要干什么。直到那个人纵身一跃的瞬间,众人才如梦初醒,瞠目结舌地看着那个犹如落叶秋风一般的身影,从高处徐徐落下。那种美,既悲壮,又动魄。
    这一日,大佑的名字彻底从中原的版图上除去,与大梁国合并。仅仅半年之后,南越国臣服,大梁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越国都方羽,正式统一了中原四国。南越国投降之前,诚王慕容雅上奏折自贬为庶民,从此销声匿迹。而慕容赫被封为南越王,一生获得恩养。第二年,萧天蕴正式改国号为大新,立黎雅夕为贤妃,淳于瑾为淑妃,皇后之位在他在位的时期一直空悬。
    有人说,他一直在等一个不会回来的人。
    有人说,他是在祭典一段逝去的爱情。
    作者有话要说:正文全部结束了。
    第一百零四章 番外如是颠覆此生亦无悔
    大新五年,国泰民安,凤都大兴土木。全因皇帝将迁都于此,才重新修缮宫宇。虽然自新皇帝接手大佑国之后,一直施行仁政,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反对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但是此次的迁都仍然给凤都的百姓造成了不少麻烦。
    先是征集的各种工匠有数万人之众,而后是加重了赋税。家家户户,几乎男丁尽出,顿时凤都之中老弱妇孺的怨声载道。
    朝中的官员纷纷上书上表,希望皇帝不要一意孤行,出面缓和民愤,皇帝却置若罔闻。
    皇宫修缮期间,皇帝和后宫嫔妃住在凤都郊外临时搭建的行宫。皇帝经常请白马寺的空禅法师到行宫来做客。空禅到行宫一住便是几日,日日与皇帝见面交谈,后宫妃嫔在这段时间自然是无法亲近皇帝。
    这一天,秋高气爽,山上的桂子经一夜秋风落满山道。桂花香气犹如陈年的好酒,直飘到行宫里头。
    萧天蕴望着窗外的一株叫不出名字的花,听工部尚书报告这次大规模的修缮皇宫所要改动的宫宇。当说到东宫的时候,工部尚书偷偷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又不动声色地说下去。迁都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说搬就搬。不仅满朝文武都跟着从盛京千里迢迢地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城池,就连原来就住在凤都的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样子。
    谁都不知道皇帝葫芦里面到底在卖什么药。
    工部尚书说,“东宫基本上不用大动,就是有一座瑶华宫因为年代太久又有些破陋,需要拆除……”
    “不准拆它!”一直静静在听的萧天蕴忽然开口。
    工部尚书错愕,“皇上,您说什么?”
    “朕说瑶华宫只能按照原样翻新加固,东宫里的其它各处也不许动,剩下的工部做主就行了,不要再来烦朕!”萧天蕴拂袖道。
    “是,臣告退。”工部尚书虽然早就已经习惯了皇帝的喜怒无常,却仍是无法适应皇帝说变脸就变脸的态度,赶紧退了出去。到了门外,他抬起袖子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抬眼看见萧沐昀正往这里走过来,连忙上前说,“萧大人,皇上今日的心情好像不好,您还是别去自找没趣了。”
    萧沐昀诧异,看了一眼身旁的小周,“小周公公,皇上不是召见我吗?”
    小周连忙回到,“是呀,就是皇上叫奴才去请萧大人的。”
    工部尚书平日里经常去萧沐昀府上蹭酒喝,两个人私交不错。工部尚书凑到萧沐昀耳边说,“估计又是因为前朝的太子妃……唉,总之老弟你好自为之。”
    “多谢兄长提醒,我会小心的。”
    萧沐昀跟着小周走进暖阁里头,见萧天蕴倚在窗边出神。有如此风神俊秀容貌的君王,恐怕在各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找出第二个。萧沐昀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跟曾经的情敌变成君臣。还是那种关系十分好的君臣。萧沐昀其实多少知道为什么皇帝要迁都,又大兴土木。因为有人禀报凤都宏伟的皇宫一直闲置着,不利用起来不如拆掉,再重新修建一座行宫。萧天蕴权衡了一下,觉得凤都是整个中原的腑脏之地,更适合做国都,于是就迁过来了。当然这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有人偷偷向皇帝密报,在凤都附近看见了前朝太子的身影……
    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荒唐,却是少数知情人一致认同的。那朵开在皇帝心头的红花,长着布满荆棘的花茎,没有人能够触碰。
    “皇上。”萧沐昀轻轻地叫了一声。
    萧天蕴应声回过头来,目光柔和了一些,“你来了。”
    “皇上这么急着召见臣是……”
    “你一定知道她在哪儿。”萧天蕴从怀中拿出一块红布,递给萧沐昀,“帮朕把这个交给她。”
    “皇上……”
    “朕没有问你她在哪儿,只叫你把这个交给她!”萧天蕴面露不悦,萧沐昀只得上前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