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芃依稀记得,在原本的历史线上,乾隆继皇后正是在一次南巡途中因为不明原因被废,虽未被剥夺皇后头衔,却被收走了皇后金册,皇贵妃金册,贵妃金册与娴妃金册,不废而废,名存实亡。后世对于继皇后被废缘由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皇后定是做了什么让乾隆倍感恼火之事。
芃芃并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事导致皇后被废,但皇后刻板守礼,性子刚硬,若是因为乾隆做了什么出格的事而与他发生冲突,芃芃是半点儿不会觉得惊讶。
乾隆此人,早年时兴许还好,可越到后头,随着他身上功绩的叠加,他便越是膨胀。旁人只有捧着他的份儿,若是谁敢说他的不是,那个人就是在自寻死路。
这回,乾隆于祭陵前夕临幸了一个舞姬固然是不该,可若是皇后径自找上门去,只会把事情闹大。更何况,知道些许内情的芃芃多少能够猜出乾隆昨日的失智之举与七格格脱不了干系。乾隆会做出此事,多半也是在宣泄内心的愤怒。
如此说来,乾隆虽有过错,但这事儿也不能完全怪在乾隆的身上。皇后这时候上赶着去“劝谏”乾隆,就相当于是给乾隆定了罪,乾隆在被皇后下了面子的同时,指不定还要觉得皇后是在污蔑他呢。
芃芃心中有种预感,若是她这回当真就这么让皇后走到乾隆跟前,指不定原本历史线上的废后事迹就要在今日出现了。
芃芃好说歹说,先将皇后稳了下来,让皇后打消了去找乾隆的念头。
若是芃芃以别的事做由头,兴许皇后还听不进去。可好在,皇后别的不在意,对自己的三个子女还是无比在意的。皇后自己是不介意因为直言劝谏而惹恼乾隆,可她却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为了自己的行为买单。
因此,在听了芃芃的话后,皇后迟疑了一下,就被芃芃拉着坐了下来。
“皇额娘可知,昨日,在临幸那名舞姬之前,汗阿玛发了好大一通火?”
“知道,皇上的怒火,似是与七格格有关?”
乾隆一怒之下将七格格的玉蝶迁回废妃魏氏名下之事,短短功夫内便传遍了整个后院。在乾隆下达口谕让七格格去寺庙中出家没多久,就有一队士兵“护送”着七格格回京了。乾隆对亲生女儿惩罚得如此之重,想来是七格格做了什么让乾隆难以忍受之事。
“不错。汗阿玛昨日被气狠了,恰好有一娇媚女子送上门去,汗阿玛指不定就是在拿那女子泄火。纵使这等行为不当,却也情有可原。皇额娘您若是在这等时候不帮汗阿玛遮掩,反倒去责问他,指不定会让他把心中尚未发泄完的怒火撒在您的身上。听女儿的,此事您暂且先竭力为汗阿玛遮掩着,莫要让人知道汗阿玛在祭祖前夕临幸了地方官献上的舞姬,您若是实在觉得心里头过不去,待此事了了,再寻个好时机,委婉地劝一劝汗阿玛。汗阿玛向来吃软不吃硬,您与他好好说,他兴许还能够听进去。您若是硬要在他的气头上按着他的脑袋逼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会适得其反。”
母女俩坐下用了这么一会子茶点,皇后心中的那股子冲动劲儿早已所剩无几。
此时,芃芃说得又入情入理,她便也接受了芃芃的劝告。
皇后的职责,她得尽到,但她不能因此而把自己的儿女给搭进去。
在这之后,皇后默默为乾隆做了些收尾工作,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
乾隆临幸舞姬之事,终究还是传了出去。
并不是乾隆身边儿的人出了什么纰漏,而是那名给乾隆进献美人的地方官的举动早早便被那名官员的政敌给发现了。
政敌怕那名官员进献的美人得了乾隆的宠爱,给乾隆吹耳旁风,说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便一不做二不休,将那名地方官进献美人、乾隆于祭祖前夕临幸美人之事透露给了最为古板的御史。
没几日,便有一名耿直的御史大骂乾隆荒淫无道、色令智昏、不敬先祖、不修私德。
这御史姓张,脾气是出了名的又臭又硬,一旦让他逮到什么把柄,那是谁的面子都不卖,一心想要学习他的前辈们,以死谏为荣。
他嘴皮子又十分利索,骂得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将乾隆气得七窍生烟,险些当场让人将那名御史给拉出去斩了。仅存的理智告诉他,若是他这样做了,就正合了那名御史之意,他这才强行按捺着没有动手。
可谁知,乾隆忍住了,那名御史却没忍住。
他见乾隆犟着嘴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便触柱而死,血溅当场的画面,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这下子,乾隆的名声是想不受损也不行了。
外头的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嘴上不说,心里头一定会想,这帝王究竟是做了什么事,才会让御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劝谏呢。他们不懂得文人凭着性命不要也要死谏的气节,在他们心中,天大的事儿,都比不过活下去。若是能活,谁愿意死呢?帝王定是犯了严重的过错,才会让御史拼死劝谏。
乾隆一怒之下,下旨将张御史本人贬为白身,挫骨扬灰,又下旨将其满门抄斩,三族以内亲眷全部发配宁古塔。
这惩罚不可谓不重,一名御史是张御史的同窗,见状于心不忍,以“言官不当以言论获罪”为由,出面替触柱而死的张御史求情,想着张御史已经去了,至少为他留点儿身后的体面。谁知,怒极之下的乾隆对这些求情的话一概听不进去,还将这名出面求情的御史与他的家人也一并发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