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有意要考校自家小闺女,便问道:“你可听出什么不对劲之处?”
“不对劲之处可太多了!”芃芃苦思冥想了一番,道:“倘若那个宫女当真是章佳氏的心腹,眼下章佳氏还生死未卜,她怎么可能自尽?就算她当真因为没能保护好章佳氏和章佳氏腹中的皇嗣而自责,好歹也得等章佳氏醒过来了再自尽吧?还有那块格外光滑的石子,怎么听,都让人觉得蹊跷啊……”
“不错,你能分析出这些,也很厉害了。总之,眼下的线索是断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得等章佳氏醒来之后自己说。”
然而,章佳氏终究没能再醒来,当天夜里,她就因为小产伤了身子而血崩离开了人世。
章佳氏身边儿那名畏罪自杀的宫女口中那块格外光滑的石头,皇后也派人到章佳氏落水的地方去寻过了,可惜最终一无所获,不知是那名宫女撒了谎,从始至终都没有那样一块石头,还是那块石头被人给拿走了。
章佳氏究竟是失足落水,还是被人暗害,线索彻底断了。
最近宫中有些流言,说章佳氏是被魏嫔暗害的。
毕竟,魏嫔向来与章佳氏走得近,有指使章佳氏谋害皇后的嫌疑。且章佳氏在出事之前,曾与魏嫔进行过一番长谈,并惹得魏嫔动了胎气,指不定就是因为两人谈崩了,没能达成一致,才导致魏嫔动了胎气。而魏嫔呢,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也有了杀人灭口的动机。趁章佳氏不备,暗害了章佳氏,并抹平了所有的证据。
一时之间,延禧宫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流言蜚语不断,哪怕是怀着身孕的魏嫔也不得安生。
发生了这种事,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就看上位者是否相信魏嫔的清白了。倘若他们相信此事不是魏嫔所为,自会下封口令,禁止底下人再议论此事。但在见识过魏嫔之前的一系列举动之后,乾隆和太后会相信魏嫔是清白的吗?显然不可能。
信任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东西,当乾隆信任魏嫔的时候,无论魏嫔做了再多的错事,乾隆都会自动为她找理由,认为她是深有苦衷,那时的魏嫔自然可以靠着乾隆对她的信任而肆意妄为。然而,一旦乾隆收回了这份信任,魏嫔便也与其余的宫妃没什么差别了。如今虽没有证据证明谋害章佳氏之事,是魏嫔做的,但在一条条线索都指向魏嫔的情况下,乾隆凭什么相信魏嫔的清白呢?
至于太后,她压根儿就没有相信过魏嫔。能够从一个宫女爬到妃位的,能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的绝世白莲花不成?魏嫔身份低微时,太后不曾在意她,后来,魏嫔位份高了,又仗着乾隆的宠爱数次跟皇后对着干,太后对魏嫔,自然也就越来越厌恶。
如果说嫌疑人换成是别的妃嫔,这些妃嫔还能够为自己辩解一番,说害了皇后对她们来说没有什么好处,她们没有这么做的动机,一旦被人发现还会被重罚,得不偿失,既然她们没有理由暗害皇后,那么自然更没有理由利用章佳氏,在事后还将章佳氏灭口。
但嫌疑人换成魏嫔,她若是敢在太后和乾隆面前这样说,是没有人会信她的。这些年来,魏嫔干的损人不利己的事儿,还少么?魏嫔陷害皇后的次数,还少么?
虽说魏嫔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也算是她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但不得不说,幕后之人在选择替罪羔羊的时候,显然也是经过了一番精心思考的。那人选择了一个最容易被太后和乾隆接受的“罪魁祸首”。
但作为一朵黑心莲,魏嫔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她先是亲自在太后和乾隆跟前自述清白,并赌咒发誓,倘若是她害了章佳氏和章佳氏腹中的孩子,她自己和她腹中的孩子便会不得好死,在生产之时一尸两命。
不得不说,魏嫔虽信誉不好,但这回,她敢拿自己和未出世的孩子赌咒发誓,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太后和乾隆的信任。
魏嫔对这一胎的重视,有目共睹,在怀着这一胎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安分无比,生怕这一胎出了什么事,这与她怀上一胎时的高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何况,她向来是个自私之人,这回,她还敢拿自己的命来赌咒发誓,对于她的话,太后和乾隆自然也就信了五六分。
魏嫔见状,暗自懊恼。往日她甚至不用赌咒发誓,只需要在乾隆跟前扮扮柔弱、装装可怜,再拉拉家常,乾隆便会自然而然信了她的话。如今,她发了这样的毒誓,乾隆对她仍是将信将疑……不得不说,有些东西,当一个人拥有的时候,不会觉得那些有多么珍贵,唯有失去了,才会明白,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尽管心中感慨万千,但魏嫔知道,眼下不是意志消沉的时候,她必须撇清了自己身上的嫌疑,争取从乾隆和太后处赢回哪怕那么一点点的信任,她才有“以后”可言。
于是,在发现自己对太后和乾隆的一番陈情奏效之后,魏嫔将自己整理出的线索告知了太后和乾隆。
“章佳氏自入宫以来,便刻意亲近皇后、纯妃、嘉贵妃、愉妃以及臣妾。这对于一个新入宫的妃嫔来说,是颇为不正常的。想必太后娘娘和皇上也知道,无论是纯妃也好,嘉贵妃也好,臣妾也好,都与皇后不对付,愉妃则是自成一派,鲜少与其他妃嫔往来。”
“一般而言,新入宫的妃嫔都只会选择向其中一名高位妃嫔投诚,加入那人的阵营。因为如果她们在与某个高位妃嫔往来的时候,还同时与那名高位妃嫔的对头往来,就注定得不到信任,甚至还有可能两头不讨好。但,章佳氏却打破了这种惯例,今日向皇后是好,明日去纯妃宫中拜访,后日去给嘉贵妃赠礼……甚至连臣妾这儿,都收到了章佳氏送来的不少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