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31 一代文宗宋濂
    和刘伯温齐名的,是宋濂,他和刘伯温一起被称为一代文宗。
    我们熟悉宋濂,是因为课本里有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叫做《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说了他求学的艰辛,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出身并不好。
    一个人,出身不好的人,想要改变命运,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宋濂求学求到什么程度?首先,他经常向人借书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也就是说,他通过借书,做到了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了起来;其次是求学。他为了向有学问的人求学,不辞艰难:“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就这样,宋濂成为了有学问的人。
    元至正年间,宋濂被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是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智慧的人,因为元朝已经走向了腐朽,自己去做元朝的官员,不会有什么成就。
    宋濂,是个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的人,所以,他是个智者。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
    这时的婺州已改为宁越府,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
    宋濂不去做元朝的官职,而去做朱元璋的官职,说明他已经看到了朱元璋的起势了。
    第二年三月,李善长举荐了宋濂、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
    宋濂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
    宋濂比刘伯温大一岁,俩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所以,关系很好。
    刘伯温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
    刘伯温在军中出谋划策,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
    朱元璋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
    朱元璋御临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
    宋濂说:“有了《尚书》二《典》、三《谟》,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朱元璋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
    三月,宋濂请求返乡探亲,朱元璋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
    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勉励他要孝友敬恭,进德修业。
    朱元璋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
    朱元璋还亲自赐信褒奖,答复宋濂,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
    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
    到了八月,书便修成了,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
    第二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朱元璋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六个多月后完成,朱元璋赐以金帛。
    当月,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降为编修。
    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又被召回,任礼部主事。
    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
    这时,朱元璋很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提升为编修,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以宋濂为老师。
    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使其归于正道;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而不应当是那样。”
    每当这时,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朱元璋剖符封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
    宋濂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引鉴汉、唐前例,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
    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朱元璋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
    朱元璋到方丘祭祀,感到心绪不宁。
    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能够择善而行,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身体平安。”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
    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
    朱元璋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
    不久,朱元璋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
    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
    待宋濂讲完,朱元璋便说:“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民力既已疲惫,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祸乱就不会发生,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
    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并说:“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故能国运长久。”
    朱元璋又问:“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
    宋濂回答说:“上古时还没有书籍,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君主既治理百姓,也兼教育之责,自己以身作则,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
    他曾奉命作诗咏鹰,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其诗中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太祖高兴地说:“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
    宋濂随事朱元璋,一向忠诚,这些都是例子。
    朱元璋对臣子,多以“防”为主,对他们并没有信任,但是,对宋濂却以敬重为主,没有丝毫的防范。
    这一切,只因为宋濂是个令人放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