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明清两朝的时候,就把食盐官营了,老百姓缴纳的是直接税,政府有“与民争利”的嫌疑;私营,老百姓缴纳的却是看不见的间接税,明明缴了却没有名分,而且无形中给商人做了嫁衣裳,政府做的是“劫贫济富”的勾当。
其实不管官营还是私营,前提是百姓得有买的能力,如果不堪重负,死活不吃盐,政府也拿不到钱。
但即使这样,康熙也有办法抢到钱,钱都让那些盐商们给搜刮走了,一层层的关系网,不知道传了多少代。
食盐虽说是必需品,但吃多了不好,所以市场空间有个饱和度,就是按唐朝的食盐税率,最多赚上十几倍的钱,政府还缺钱怎么办?
十四阿哥一想到这里就问了一下关于盐政的问题,结果他才知道,他皇阿玛康熙,太有才了!
第144章 最有才的康熙
他的皇阿玛,想了个办法:定指标。
老百姓每天吃多少盐自己说了不算,而是由皇帝直接定任务。
康熙规定每人每年买盐的指标为十七斤,只能多不能少,而且提前半年把盐分给你,到秋后再让你用稻谷和蚕茧还账。
十七斤盐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人每天要消费一定指标的盐,不管大小,只论人头。
十四阿哥吐了吐舌头,心说怪不得在清朝后期,八旗兵士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敢情是上辈人盐吃多了,可能是遗传了高血压的毛病……咳咳,这是他瞎猜的哈。
“可就算是如此,也防不住这帮人偷税!”康熙一想起来就不服气的很:“他们这帮盐商,一个个富得流油却对朝廷一点都不忠,把官盐私卖,都是常有的事情,更是形成了一定的销路,让人防不胜防,比如给官盐里头兑沙子,就说是盐场那边的废盐,你能怎么办?更有那好盐,直接就说是废盐了。”
十四阿哥呲了呲牙:“这是写作官盐,读作私盐,是吧?”
“你这促狭鬼!”康熙都被他的话逗笑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十四阿哥点点头:“我懂。”
江南在大清看来,本就不安定,而不安定的因素,还是大清在最初,杀戮过重的原因。
一个游牧民族,想要坐稳江山谈何容易?
这可不是骑马打仗就能解决的事情。
“你问了这么多关于盐务的问题,是不是有什么鬼主意?”康熙太知道他这十四儿子了。
没好处的事情他才不干呢。
“皇阿玛,您说,天下最富有的,是什么人呢?”十四阿哥问康熙一个问题。
“不是朕。”果然,康熙第一个就否认了自己:“朕是天子不假,却不是个富豪,国库都要被这帮蠹虫倒空了。”
“哦哦,这个儿臣知道。”这事儿都成了个心结了,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其实都有这个心结。
“那你说,天下什么人最有钱?”提起钱财,康熙就来了兴趣,皇帝也缺钱啊。
尤其是以后,还有一系列的动作,哪儿哪儿都要银子。
“盐商啊!”十四阿哥一拍大腿:“皇阿玛,你知道盐商的富裕吗?”
“太知道了。”康熙听十四阿哥提起盐商,就连饭都不想吃了:“一个个富裕的要死,还跟朕派去的臣子哭穷,多少大臣啊,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康熙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的,盐商这个群体,历朝历代都有,而且团结一心,掌控盐务。
清初盐法沿袭明制,基本上实行封建的引岸制度。
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
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
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这才是盐政的大头。
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
而商人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当代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
清代盐商以扬州盐商最为闻名,扬州的盐商主要有晋商、陕商、徽商,其中一半左右是徽商。
这些商人获利非凡,但是又怕朝廷追查,所以每次朝廷任命的官员过来,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将人拉拢下水。
或是送美女,或是贿赂金银,各种办法,层出不穷。
十四阿哥觉得上辈子他看电视的那点套路,都不够人家盐商玩的!
然后康熙还给他讲了个商籍之争的故事:
明朝末年扬州有名的“商籍之争”,实际上是山陕商人与徽商之间商场积怨的一次大爆发。
淮安、扬州二府的山陕商人因是外省入户定居而获朝廷特批拥有“商籍”其子弟可入读淮扬二府的学校,每年还有7个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而徽商的家乡徽州与淮扬同属南直隶省,按规定,其子弟不得在当地上学。明崇祯五年,经徽商联名上书,请求凡盐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学,获得皇帝批准。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