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三章 矜能负才
    “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罗高悬,去将安所。”后汉书逸民传
    “孺子考我?”栾规轻笑着说道“伍员向国君复仇的是非早有定论,是国无道、君无义、臣无罪,故不得已而为之。太史公也曾赞其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栾规熟读诗、欧阳尚书,是今文经学的大家,对提倡大复仇的公羊春秋自然不会陌生,同时也对伍子胥向昔日国君报仇的做法表示赞同。
    这正是王辅与司马懿两人的来意之一,但稳妥起见,王辅还是谨慎的问道“那仇一人而戕一国,可乎?楚王与伍员有仇,而楚人何罪?两国交战,死的还是楚人。”
    “迂腐!因为担心杀残余辜,父母之仇就可以不报了么?依你之见,官员有罪,伏诛即可,又何必祸及家人?”栾规这话有些议论时政的意味了。
    王辅在一边连忙摆手道“先生、先生慎言!这岂能一概而论?”
    “高皇帝入咸阳时,便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就是其中一条。”栾规手捻胡须,习惯性的摆出一副说教的姿态“那些为父为母报仇的孝子,岂会不知杀人全家是多大的罪过?可为何偏偏有那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明知这样会触发律法,也依然要去复仇,这是为了孝义!一个人连孝义都做不到,又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至于其后入狱待诛,你可曾见过他们后悔过?”
    这一连串的问下来,王辅一时不知该回答哪个,他挑了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答道“大丈夫行事,当一往无前,岂能瞻前顾后,怕这怕那?”
    “有些人一生恐怕都做不到大义,也只能做到最根本的孝义了,为此即便多遭杀伤,对他来说又有何妨?周礼有言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雠人戴天,必杀之乃止。”栾规目视着王辅,笃定的说道“我知道你来是想问什么,你是想问曹操因为父仇而报复徐州,是对是错。”
    近来太学里为此而展开的一场论战很是博人眼球,就连隐居孝里的栾规都有所耳闻,太学祭酒杨懿与博士韩融等人在面对郑玄的时候屡战屡败,时不时会有高论通过宣平学市流传开来。栾规有时听得心里火热,也会跑到太学去,只可惜他没有郑玄那么大的名望,太学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
    王辅这一系列的问话,俨然是剑指这场论战,栾规心里想着莫不是这小子要劝自己去太学辩论?
    “唯,先生高见,还请教我。”王辅低下了头,诚恳的说道。
    “老夫与你说了那么多话,你竟还不知对错?”栾规眯起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曹操为父报仇,罪是一定有的,却不能算错。汝南陈公思当初为叔报仇,杀人之后,主动赴郡府请罪。当时的汝南郡守、也就是之后的太傅胡公,认为陈公思追念叔父,手刃敌仇,是义举自归公府,是知法,于是便未有治其罪,只是将其遣归。”
    听这话的意思,栾规认为曹操即便做法有些过了,但也是可以像陈公思那样得到谅解。王辅惊讶的挑了挑眉,他早知道自己的这个先生对经义有着独到的理解,教书授学也都与别人不同,但没想到他会如此口出惊人看来此行是来对了。
    “复仇取仇,犹不失仁义。”司马懿突然插话道“郑公他们也不是说曹操为父报仇是错,而是在讨论曹操为父报仇,迁怒徐州百姓、屠城泄愤的做法有无罪过。”
    “伍员因何而伐楚?”栾规突然问道。
    “自然是欲报其仇。”王辅抢着说道。
    “吴国虽是夷狄,但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栾规转头看向王辅,说道“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何况伍员自己也说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最后吴国之所以伐楚,是因为楚人以私求不得而擅自攻蔡,是为无道,所以吴国才借此大义兴师,伍员只是顺势复仇。”
    王辅在一边尚未琢磨明白,一旁的司马懿却是拊掌说道“善!楚王杀无罪之臣,是为无义楚人因私事而攻蔡,是为无道,无义之君、无道之人,伍员即便攻灭楚都、残杀楚民,那也是秉持大义而为之。”
    司马懿堂而皇之的这一番道理,说得王辅哑口无言,合着不仅是陶谦无义,就连徐州百姓都是助纣为虐的无道之民了?这司马懿还真是什么都敢想啊。
    王辅到底还记得自己的来意,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先生有此高论,就没想过入太学授业么?”
    “太学有那么多大儒博士,难道还少了我一个?”听到王辅让他出仕的请求,栾规脸色有些冷了下来。
    王辅循循善诱道“郑公就住在太学附近,时常与杨祭酒等人论战,彼可是当世硕儒,难道先生就不想寻郑公请教一二?”
    “这”栾规沉吟不语。
    他这一辈子皓首穷经,能有几个跟郑玄这样的大儒交流辩论的机会?这一次若是去了,即便是输了也无憾事,反倒能得偿所愿,接触到更精妙的学问。
    只是这么一来,他势必要重新搅入名利场,这可与他避世隐居的想法背道而驰。
    就在栾规为难、纠结的时候,司马懿在一旁适时说道“能与郑公这样的大儒研讨经义,又是这样的一个题目,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栾公要慎思啊。”
    司马懿今天说的话很少,但每一句话都直击要点,栾规不由得对这个外表温润谦和的少年高看了几分。
    “话要先说好。”栾规的视线越过王辅两人的身子,径直看向妻子食案上孤零零摆放着的碗,像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释然的说道“我只知如何教习子弟、研习经义,别的一概不会。”
    “唯、唯。”王辅紧接着应下,高兴的说道“我素知先生不慕名利,更不会为难先生。只是小子家业渐成,为人学生,岂能眼见先生久于微贱。”
    “嗯”栾规淡淡应了一声,看了看王辅、又看了看司马懿,便不再说话了。
    在回去的路上,司马懿与王辅并辔行走路上,两人闲聊了几句,王辅突然无奈的笑道“师道尊严,没想到在栾公面前,我还是那幅心虚的模样。”
    司马懿稍稍靠前,他把头扭到一边,正脸看向王辅。王辅像是没有留意司马懿这一扭头的怪异,他的马不由加快几步,赶上了司马懿,司马懿的头也跟着摆正了
    “天生万物,一物克一物,就譬如是我怕栾公,栾公怕师母。”王辅在马上伸了个懒腰,像是被压抑许久“也不知我这回请栾公复出,会不会给我苦吃啊。我可是自在惯了的,这回怕是要在国家、阿翁以外,再多个管教我的人了。”
    郑玄在太学与众人之间的辩论渐有古今文之争的趋势,皇帝见火候差不多了,便打算着手下一步。于是派王辅等亲信搜寻几个平日里籍籍无名、有一定的经学功底、并渴望建立功业的宿儒,对其灌输自己的理念,充作御用儒者。
    这些人不仅能在现在代替皇帝下场与郑玄打一次试探性的论战,而且在以后无论是引导社会n、为皇帝把握喉舌,还是按皇帝的设想改造意识形态、抓住最高解释权,都需要靠这些儒生为他打下手。
    毕竟皇帝本人的经学造诣并不高,也不会为此付出太多钻研的精力,所以这种事情还得需要有个专门的研究小组替他从经学本义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创造一个符合皇帝需要以及这个时代需要的新思想。
    王辅虽然不知道皇帝究竟想做什么,但也知道儒生能提高他所依附的势力的声望,作为时刻准备着的外戚王辅,他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老师栾规,让其参与到这个可以一战扬名的辩论中,对他王氏也是一大利好。
    司马懿的目光在路尽头的旗亭、里门上游移,轻声说道“其实你并不怕栾公。”
    王辅不屑的撇了撇嘴“你眼不拙,怎么尽说些瞎话?”
    司马懿低头看了看自己握着缰绳的手,又抬头看向王辅,目光如鹰一般锐利,直透人心“你的确不怕栾公,你只是在享受那种怕的滋味。”
    王辅盯看了司马懿好一会,直到他嘴角挂着的笑容尽皆隐去,眼神变得十分冰冷。司马懿坦然的与其对视,直到王辅率先移开目光,嗤的笑了一声,说道“仲达,你爬过山吗?”
    不待司马懿回答,王辅便自顾自的说道“我家乡赵国邯郸附近有座山,叫紫山。春天的时候,我家常登山游览,那时候不仅是赵王、就连邯郸城里的大小豪族都会接连出城登山。登山的时候有人爬得快、有人爬的慢,越在前面的人,他身边的伙伴就越少最后爬到山顶的时候,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仲弼身子灵活,一定是最先爬到顶的。”
    王辅毫不自谦的点点头“是啊,可是爬到顶后,俯瞰天下,胸中纵然一时快意,但心里却很孤独。”
    “孤独?”司马懿复述了一遍,面露沉思。
    王辅不胜感慨的说道“人呐,站得越高就越孤独,你看看国家,有那么多人为他做事,又有几个是能说真心话的?国家之所以那么看重我父、赏识刘和、宠爱宋氏,是为什么?为的就是不让自己太孤独,想让自己过的如常人一般怎么,想不到吧,仲达,从来都是威严庄重、心智早成的天子,竟然也会在心里希望自己有些时候是个常人。”
    “难怪你在陛下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洒脱不羁的神态,而陛下也不以为意。”司马懿想起了皇帝在秘书监与众人在沧池边钓鱼、玩投壶、唱乐府诗时说说笑笑、无拘无束的神态。那时候的皇帝虽然一举一动都很得体,但眉眼间永远是一副极为享受、并乐在其中的样子,就像是孤僻独居的少年邀请了一帮同龄人在自己家玩乐解闷。
    可每到有突然的要事不得不去处理的时候,皇帝轻松惬意的神情会立即消逝,再度换上一副冷峻的模样去召见大臣。
    他突然有些心疼皇帝了。
    王辅眼望着前方,自信且坚定的说着“我以后可不想那样,一个人就一定要有喜恶、一定要有惧怕、身边一定要有人陪着。只要有了这些,人才不会孤独,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不想站在高处之后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我想有个人能与我并肩俯瞰天下。留个能让我感受到怕的人在世上,可以让我时刻警醒。”
    在司马懿眼中,王辅这个纨绔虽然有心计,但智谋也不过是比王粲那等人强上一些罢了,可没想到他这番话比司马懿想象的还要狂妄。他所表现出来的野心与自信也着实让司马懿吃了一惊,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反倒是对王辅愈加的感兴趣了。
    “仲达啊,你说我为何要跟你讲这一番话?”王辅轻描淡写的说着,平静的眼底却暗藏着波涛。
    “因为我能与你并肩,而且”司马懿悠悠说道,再次一语中的“我也能让你怕。”
    “诶你可真是什么都敢说啊!”王辅突然长叹一声,无奈的说道“有时候我也在想,留你这么聪明的人在身边当朋友,到底是对是错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