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
等到第二天,司空淳于嘉亲自上奏,请求皇帝择立老师,早日接受经学教导,也好早日亲政,奏疏中暗示王允当为帝师,不期然被皇帝留中,这无疑是个默认的信号,像是夜里水面上的灯,不仅吸引飞蛾,更是吸引水下的鱼。
很快,在上朝的时候,太尉马日磾紧接其后,请求皇帝择立中宫。一时间朝臣纷纷附和,请皇帝早日成婚,延请大儒,尽快亲政。
一切似乎都在向皇帝看好的势头前进,可偏偏事与愿违。
王允在这个时候摆了皇帝一道,他在朝会上直言道:“当年孝昭皇帝同样是在十二岁册立孝昭上官皇后,臣愚见,此次册立中宫,当依孝昭皇帝故事。”
汉昭帝刘弗陵在册立皇后前是个傀儡,册立之后说是亲政,其实政权还是把持在霍光、上官桀的手中。王允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立后可以,借此亲政不行!
皇帝当时就气得不行,他原本以为王允已经默许和他达成一致,以王允为师,延续他的政治生命,为皇帝制衡势将崛起的马日磾一党;并以此交换,让自己正式亲政,处理朝政。
既然王允不守规矩,任意妄为,那就不要怪皇帝不气。
在官场上,若是有人不知变通、不知妥协,那他的下场只有被淘汰。
朝会过后的当天下午,皇帝便下发诏书,称立后之事非同小可,宜缓慎议之,短期内将此事搁置不提。
然后又与士孙瑞等人商议一番后,迅速决定了帝师的人选,诏拜御史中丞桓典、议郎赵岐二人每日入金华殿授业,虽然没有让他们有辅政的职权,但让他们可以随时出入省中,可谓是极高的荣誉。
而且,这也彻底断绝了王允渴望成为帝师的希冀。
金华殿。
皇帝正在召见他亲自选中的两个授业老师,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皇帝反复考虑许久才决定的人选。在皇帝看来,要做帝师,必须得符合三个条件,名望、学识、派系。
议郎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赵岐少习明经,多才多艺,是有名的经学家、画家。又是大儒马融的侄女婿,太尉马日磾的姑父,只是由于马融是外戚豪家,赵岐自视清高,不与融相见,是故两家关系冷淡。
再加上他的侄子赵戬投身王允门下,更划清了两家界线。
皇帝挑中赵岐为师,既可不过于刺激王允,让王允未能诏拜帝师而给予稍许安慰,又能让马日磾借此机会亲近一向中立的赵岐,最好能影响赵戬的立场,好分化王允的势力。
如果说赵岐算是给予马日磾与王允双方未能直接成为帝师的补偿,那么御史中丞桓典则是皇帝对弘农杨氏的补偿。
为了平衡,皇帝不可能再让杨氏出一个帝师,但又为了不使手下杨氏众人寒心,皇帝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桓典来作为帝师。
桓典字公雅,家传《尚书》,以其书教授颍川,有门徒数百人。为人刚正不阿,不避权贵,曾任御史期间,宦官秉权,桓典执政无所回避。令京城畏惮,由于他常乘骢马,更有童谣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当黄巾贼乱四起,桓典奉使督军荥阳,破贼而还。后来累迁羽林中郎将,与大将军何进谋议诛宦官有功,特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钱二十万,诏拜其从弟桓晔为侍郎。
桓典出身龙亢桓氏,乃帝师专业户,祖上出过三代帝师,除了没有出过三公这样的人物以外,家族声望甚至可以比肩汝南袁氏。
龙亢桓氏与弘农杨氏素来交好,桓典的曾祖桓郁是名臣杨震的老师,杨震后人、孝灵皇帝老师的杨赐也曾在其祖父桓焉门下就学,已与王允分道扬镳的、当今司隶校尉黄琬的祖父太尉黄琼也是桓焉的弟子。
可以说是桓典也如同赵岐一样,既与关西士族的代表弘农杨氏有很深的羁绊,又与朝中的关东一系的名臣黄琬有香火情。尤其是皇帝在得知黄琬与王允散伙之后,更是抱有了借桓典拉拢黄琬的打算。
王允倒台之后,在朝中的关东士人必然一蹶不振,为了不至于让关西士人一家独大,皇帝必须在其中扶植一个领头的人物来。
这其中司空淳于嘉身上的袁氏烙印太深,不予考虑,而司隶校尉黄琬文武双全,曾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又与袁氏等士族交情不深,正是皇帝心中取代王允、制衡马日磾的最好人选。
挑选帝师这样的大事,皇帝一道诏旨也未必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有这么多的因素在里面,就连王允都因为赵岐的缘故而表示默认。
赵岐与桓典俱是垂垂老矣,但都恭敬的向皇帝行礼如仪,表示要竭尽所学,让皇帝在经术上有所成就。
他二人都是宦海沉浮数十年的人精,哪里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哪怕他们有心想退,其背后也有人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皇帝自然谦虚气了一番,他说:“诸公也都知道明天就将在承明殿举办一次策问,专以考校朝中公卿及地方举荐子弟,择其优越入秘书监。”
三人互看一眼,纷纷点头,自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只听皇帝继续说道:“能入秘书监者,无不是未来的良臣俊贤,若任其随我于石渠阁自行翻阅经典,岂不浪费其才?是故我想着,等明日确定秘书郎人选之后,便让他们终日与我一起,在诸公门下听讲受学。”
这本是一道诏令就能解决的事情,可皇帝偏偏要大动干戈,让人忍不住去想其中深意。
要知道能在赵岐、桓典两位大儒手下就学,哪怕是公卿子弟,也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他们二人本来是只教导皇帝,可如今皇帝为了让那些秘书郎更好的成才,特意请他们连带着一起传授学问。
如此恩情,必将让那些明天选入的秘书郎,尤其是出身寒门的秘书郎对天子感激涕零。
能从臣子间纷杂的人际关系中挑选赵岐与桓典为师,基本上保证任何一方的利益与势力不至于因此独大、又能以只言片语而获得未来亲信的人心。
桓典突然觉得,自己除了经术以外,仿佛没有别的什么能教导这个聪慧天成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