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4章 人心惶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正月初五,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的事情终于传到了扬州。
    节度使府邸,李重进紧紧握着手中所谓的圣旨,面色发青,咬牙切齿:
    “赵黑子竟然让某移镇青州,命韩令坤为淮南节度,背主之人,安敢如此放肆?”
    底下的幕僚们一片哗然,这个时候,他们才知晓,建立不到十年的大周,又没了,五代更替,快速如斯。
    “使君万不可答应!”底下有幕僚起身,高声说道:
    “自来淮南,已历半载,不可轻弃,再说,赵匡胤狼子野心,背主之徒,篡夺皇位,如果使君答应,下一次圣旨,就不是迁移藩镇,而是……”
    话虽然没有说全,但在坐的都是聪明人,自然了解,脸色齐变。
    有人的人脸色红涨,义愤填膺;有的人不动声色,心里思量着如何保命。
    居高临下,李重进看的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明白,中央十万禁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区区淮南数万地方军,又如何抵抗。
    但,作为大周皇亲,两代帝王恩德,就算自己不抵抗,最后也免不了一番身死家灭的下场,不得不反。
    “移镇青州,等于找死,我李重进是这样无脑之人?”李重进沉声说道:
    “太祖历尽艰辛,方创大周,先帝南征北战,才有如此形式,趁主上年幼,竟敢篡夺,我等忠君之士,岂能饶了他?”
    “诸位都是大周的忠臣,想必如我一般,痛恨如斯吧!”李重进认真地看了一眼这群自己召集而来的幕僚以及高级将领们,冷声说道。
    “当然,当然——”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上党的李使君盘踞地方多年,实力雄厚,若是与他联系,南北呼应,想必定能复我大周!”
    李重进定眼一瞧,是自己的心腹翟守殉,连连点头:
    “甚好!如此,汝就北上,与李太傅(李筠当时是检校太傅昭义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镇守边疆,监督北汉)联系!”
    随后,李重进命人端出一张痛斥赵匡胤的文章,将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尽,又令诸人签署大名,按上指印。
    他这才松口气。
    然后,他又开始进行布置将淮南那些异心份子一一铲除,将淮南七州,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番布置后,他这才缓了口气,接见这位南汉的商人。
    “使君应该得到了消息,我们第二批货物,已经在路上了过不了几日,就会到达。”
    陈杨再次接见了这位节度使,态度依旧不卑不亢。
    “淮南虽大,养兵三万,犹有余力,唯独粮草一事,甚为短缺!”
    李重进毫不客气地说道。
    “此时正乃青黄不接之时,粮草实在缺乏!”
    “不知使君需要多少?”对于淮南的境况,陈杨还是了解的,这里刚被占领没几年,耕田还未恢复,百姓流失,加上淮河时不时地闹腾一下,勉强自给已然是不错了。
    如果要进行大战,光是粮草,就能饿死不少人。
    索性这淮南之地,也能食稻谷,若是小麦,还真就无力。
    “自然多多益善!”李重进沉着脸,严肃地说道:
    “我还会扩军两万,五万大军,每月至少五万石,至少需半年之粮,三十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陈扬脸色瞬间发黑,别的不提,位于兴王府太仓里面的粮食,都没有三十万石,这个数字太大,谈何容易?
    但,临行前,李都督吩咐过,尽量的满足淮南的要求。
    “可以——”陈杨咬着牙说道:“但一时间拿不出如此多的粮草,分三个月,每个月十万石!”
    “好——”最严重的问题解决了,李重进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十分大方地说道:
    “粮草一律以市价为算,无论是丝绸,茶叶,瓷器,淮盐等,皆算市价八成为算,也算是酬算薛王的大恩!”
    淮南虽说缺钱,但物产丰富,别的还真不缺,随便弄点东西去岭南,都能卖出去,尤其是丝绸,还能卖到海外,赚取差价。
    陈扬算了算,一来一回,光是丝绸的差价,就能盈利上万贯,再加上卖粮的,以及其他物产,每个月,至少能带来十万贯的盈利。
    赚大发了。
    没了后顾之忧,李重进开始准备联系上党的李筠,南北呼应,共同反宋。
    对于后援,仅仅依靠南汉是靠不住的,李重进派人去南唐,准备寻求帮助,
    可惜,江南国主李景胆子早就被吓破了,得到消息了,连忙派人通知到东京。
    而派遣北上的翟守殉,拐个弯,来到了东京,向赵匡胤汇报了李重进的躁动。
    李重进犹未知晓,一直在秣兵厉马,只待得到李筠的共起信号,就举旗造反。
    岭南,番禹。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事,终于传到了岭南,文武大臣知晓的不少,唯有深处皇宫的刘鋹,依旧蒙在鼓中,寻欢作乐,好不痛快。
    对于普通的官员而言,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与自己毫不相干,在这个乱世,改朝换代已然成为了习惯。
    但,对于南汉的高官而言,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政治危机的信号。
    钟邕则有些疑惑,自己的父亲埋首在书房中,已经半天了,饭也不食,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有时急躁,有时又十分的低沉,似乎在做什么重要的抉择一般。
    哪怕李都督入京时,也未见如此。
    “阿耶,您半日未食,身体要紧!”低头看着桌子上的史记,钟允章耳旁传来了儿子的声音,他声音有些沙哑:
    “什么时辰了?”
    “快子时了,您吃点东西,歇下吧!”钟邕一脸关心的说道。
    “吃?我又怎么吃的下去?”钟允章叹了口气,抬起头,看着一脸忠厚老实的长子,说道:
    “连夜收拾一下,与你弟弟一起,赶快离开京城,去邕州,回到我们乡梓之地!”
    “这又是为何?”钟邕奇怪。
    “京城即将成为是非之地,你们兄弟早些离开,也是好的!”
    不知道为什么,钟邕感觉自己的父亲很低沉,一下午老了许多,但父亲的话又不得不听,答应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