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5页
    许是不知道怎么说, 他将信纸递给摄政王。
    摄政王半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轻声笑了笑:“出来不过半月, 侯爷便多了一位千金, 何来丑事之说。依本王看, 这是一桩喜事,届时本王亦要过府道贺。”
    “小女从小养在农家, 难登大雅之堂,只怕污了殿下的眼。”江阴侯干笑两声, 拒绝之意显而易见。
    摄政王夹紧马夫腹催马而行,留个江阴侯一个笔挺的背影:“谁也不是生来就能登大雅之堂。”
    江阴侯望着摄政王远去的背影,浑浊的眼睛里满是为难。摄政王是先帝最小的同胞兄弟,当今天子的亲叔叔。
    天子一天天成长, 还有三年便至弱冠, 届时必定要大婚亲政。然而京中已有传言, 说摄政王不肯放权。
    摄政王虚涨天子五岁,天资聪慧,十七岁时承先帝遗旨摄政理事,年纪轻轻便看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光。
    细细想来换谁做这个摄政王,都不会轻易将生杀予夺的大权放下。
    倘若真到了那一步,为着岳母南安王妃和太后的姑侄关系,江阴侯府自然是站在天子和太后一边。
    万事求一个名正言顺,天子已高坐明堂,就算摄政王不想放权,到那时也由不得他。
    况且,在真假女儿事还未发生时,太后有意撮合天子和欢儿。如果欢儿能入宫为后,对侯府也是一种助力。
    想到此江阴侯不免感到头疼,欢儿虽非侯府血脉,十三年父女情也做不得假。
    但要看着这个非侯府血脉登上后位,实非他所愿意看见。后位若花落别家,他亦不想。
    倘若欢儿就是他亲生的就好了。
    至于半道出现的亲女儿,就算她勉强被母亲认可,江阴侯也压根就没想过她能担得起凤座。
    —
    “祖母的意思是说,我只剩半月学习礼仪规矩吗?”明溪乖巧地坐在紫檀圈椅上。
    经过几日的将养,初入府时黑乎乎的小丫头显而易见地白嫩几分。
    老太太搂着宁瑾欢,爱怜地摩挲宁瑾欢的肩膀,一面冰冷地望向明溪:“你是侯府的血脉,不能一直被藏在府中不见客。”
    她顿了顿,继续说:“半月后侯府会大摆宴席,向京城各家宣布你的身份,你到时候莫要丢了侯府的颜面。”
    “祖母。”宁瑾欢像小猫儿一样伸了个懒腰,恰到好处的可爱讨好了冷面老太太。
    老太太低头望着她,目光中满是宠溺。
    宁瑾欢眨巴着眼睛慢慢说:“可是这样不会太为难妹妹了吗?妹妹从小长在农家,要她半个月就学会侯府的规矩……况且,阿娘说妹妹开心就好,学规矩不急在一时。”
    言辞间都是为她考虑,明溪听起来却膈应的慌。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她才明白宁瑾欢这样的行为有一个词十分和她般配。
    老太太冷哼一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没有学不会的礼仪规矩。只要她肯吃苦,定能像你一样知书达礼。”
    明溪闻言笑道:“祖母放心,半月就半月,孙女一定能学会规矩,不给侯府丢脸。”
    从老太太的菊斋出来,宁瑾欢追上被众人簇拥离去的明溪。
    她牵起明溪的手笑盈盈地说道:“妹妹千万不要怪祖母,祖母虽然对妹妹严苛却也是为妹妹好。”
    “妹妹才回府不知道,祖父去世的早,侯府的一切事务都由祖母一人撑起。她只是太看重侯府的脸面,并不是讨厌妹妹。”
    “我明白祖母是为了我好,我身为江阴侯和南安郡主的嫡生女儿自然是要守规矩的,”明溪讶然,反问,“姐姐为什么要追上来和我讲这些?难不成姐姐认为我会因为此事怨怪祖母吗?”
    没想到丑八怪会这样回答,还反过来质问她。宁瑾欢不由得被噎了一下,好半天才想好说辞。
    “怎么可能?我只是怕妹妹想不开,想来宽解妹妹一番,”宁瑾欢眼轱辘一转,凑近明溪耳边低声说道,“半月时间着实不太宽裕。这样吧,我自小随阿娘赴各家的宴,对宴上的规矩自是熟悉,不如我教妹妹在宴上躲懒应付的法子?”
    这要换做宁瑾玉本尊在这里,那可真是要把面前这位热心肠的姐姐当观音菩萨,就差烧柱香把她供起来。
    想起宁瑾玉在宁瑾欢有意地调·教下,在侯府认亲宴席上误把净手的水当做喝的一饮而尽,惹得众人掩嘴偷笑。
    这不算完,宁瑾玉因夹菜姿势过于矫揉造作弄污了衣裙准备退场更衣。
    哪知宁瑾欢教她的所谓贵女走姿其实是青楼女子用来邀客的走姿,叫众人以为她曾经被卖进青楼,都以一种异样的目光看她。
    没见过这场面的宁瑾玉越发拘谨,极度紧张下不慎跌入池塘中,塘中除却花叶便是污泥。
    宁瑾玉被人救上来,满身泥泞地站在一众衣香鬓影的夫人贵女之间,倍显狼狈,气得老太太当即黑着脸离席。
    脑海里匆匆掠过这段剧情,明溪上下打量眼前笑语盈盈的小女娃。心道这女娃着实是后宅里的强者,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心计。
    可惜了,太过心狠手辣不是一件好事。
    “真的吗?”明溪扬起笑脸,反手捏住宁瑾欢的衣袖,“那就多谢姐姐了!”
    —
    由于宁瑾欢自告奋勇为明溪查漏补缺,南安郡主终于将宁瑾欢当初不想明溪出现的言语抛在脑后,对二人渐渐一视同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