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页
    “对不住!进错门了!”
    她抬手就想替李朝霜关上门,不想,可能是她刚才那重重一脚,为这扇门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男装女子手才触到这扇门,门就向后倒下,哐当倒地,砸起一片灰尘。
    男装女子:“……”
    男装女子当场哭出来:
    “老爷,我错了!”
    第9章 首日(六)
    “老爷——”
    “大老爷哎!”
    “是真的进错门了,我原本要去的隔壁隔壁的,不知道怎么拐进这一户了,这里原来有个院子的啊?”
    “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岁幼子,老爷,大老爷——”
    阿晕的院子里,从未有这么吵闹过。
    打扮成小兵模样的男装女子,没来得及逃跑的嬷嬷,全蹲院门上哀嚎。
    她们本想直接跪下求饶,但李朝霜以不喜欢为理由拒绝了。
    他非巫祝,不通神明,哪有资格受人大拜。
    但这只让男装女子和嬷嬷觉得,他的脾气果然如异人那样古怪。
    她们哭嚎间用眼神互相指责。
    ——消息也不打听清楚!这么显眼的异人,你那些小萝卜头就给出一个“腿脚不灵便,明明是个大男人却叫人一路背进城”的描述?他哪里腿脚不灵便了?!
    ——我家孩子没见过异人,哪里晓得那么多咯!反倒是你这个大人,明明发现目标不对,都不能随机应变糊弄过去,不暂停计划,明明是你错更大!
    ——你的错!
    ——你错大!
    ——你的错!
    ——你错大!
    眼刀在一老一年轻两个女子之间飞来飞去,刀光剑影之激烈看得李朝霜差点鼓掌。
    坐在木椅上,他姿态更加放松,就差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引得男装女子和嬷嬷停下动作。
    门外,男装女子和嬷嬷几次驱赶,依然没有赶回家的女童们,都围在这里,窃窃私语,担忧看向门里。
    李朝霜对她们笑笑,这些孩子顿做鸟兽散。
    但过不了一炷香,她们又会围过来,像是院子空地上撒了稻米。
    男装女子和嬷嬷不再哭嚎,只哀叹连连。
    相比于异人们的异术,阵法是常人也能学会一二的东西,至于在自家院子里布阵这种做法,讲实话,好像谁家乔迁时不会请巫祝看风水一样。
    所以她们只当这家院主人,是花钱做大局的富商。
    富商没什么好怕,男装女子一身小兵打扮,显然和盘踞在南桂城的石家军有牵扯。
    南桂城叫石熊这土匪头子打下,已有六年之久。他和他的石家军横行霸道,乃是滔州的无冕之王。
    敢来这里的富商,哪怕身后主子势力强劲,遇到石家军的强盗,也只能趴着。
    但异人就不同了,巫祝、文士、剑客,这些异人的手段常人哪能明白,两者相遇,反而是男装女子这样的地头蛇不敢惹事。
    李朝霜不曾行走凡尘,但在剑阁,在瀛洲岛,有许多人来给他讲过故事。
    这样的事,他瞧几眼就明白过来。见男装女子和嬷嬷越发沉默,没有好戏看了,他才收起好奇心思,问:
    “你们是何人,可以说说了。”
    男装女子知道,到这里已无法糊弄。摘掉头顶的缠棕大帽,起身行了个万福,开口道:“小女子石青,是南桂城慈幼院的那个,那个院长。”
    她是女子,但看上去贯不擅长这种礼节,比起踹门那一脚,她万福的动作要僵硬许多。
    嬷嬷瞪了她一眼,同样万福道:“老婆子是慈幼院的嬷嬷。”
    李朝霜闻言想了想,点点头道:“慈幼院,这个我知道的。”
    自前朝开始,各州城皆会设慈幼院,收留孤儿。大泰沿袭了前朝这一惯例,并将所有慈幼院收归朝廷,由当地衙门每季拨款,不许私人开设,以禁前朝后期慈幼院内愈发盛行的买卖之风,实行以来,乡人多有夸赞。
    李朝霜瞧了瞧周围环境,听隔壁院子里小孩们的吵闹声,又道:“但我记得,大多州城,慈幼院设在城郊,而非城内。”更别说这种小巷的院子里。
    石青忙回答:“回老爷,的确如此,可那处院子,因为够大,叫石家军一位校尉抢去了。”
    李朝霜睡了二十年,对当今局势其实不太了解。
    石青先前气势汹汹踹门进来,嘴上就说奉石将军的命令,但一城驻守将军没资格喊每家每户查房契,要这么做,至少得是府令吧?
    他隐隐感到,这二十年里,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事,嘴上则问:
    “衙门给慈幼院拨钱,衙门不管?”
    石青和嬷嬷的表情,突然变得奇怪。
    当今太上皇昏庸无比,以至起义不断,各地盗贼成群,抢山占地,自立为王,掀起叛乱。即便新皇继位,已十六年,到了如今,依旧军阀混战,还归属于朝廷的,只有江北四州。
    至于南方,高高低低的山头,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都有贼人占据。
    南桂城的石熊石将军,虽然现在自称将军了,十多年前也只是个山上的强盗头子。
    他掌管南桂城乃至滔州,捞钱捞粮还来不及,怎么会给慈幼院拨款?
    石青小声说了这些事,见黑发青年陷入思考,又道:“这石家军虽横行霸道,但石熊打仗有一套。南桂城数年不曾遭兵祸了,周边百姓都往南桂来,城里城外人越来越多,丢弃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