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柱仔细看了看菜名,说道:“娘,面条最便宜。”
刘大银:“那咱们就要一碗面条。”
服务员再次确认:“你们两个人要一碗面条?”
刘大银点头道:“就要一碗。你们饭店有热水吗?”
服务员指了柜台:“那里。一碗面条三毛钱,二两细粮票。”
不用刘大银吩咐,李留柱就去倒了两杯水。
刘大银从蛇皮袋里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饼子放到桌上,等下服务员端上面条来,就能泡着吃了。
这是娘俩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吃的第一顿热乎饭。
“娘,你不是舍不得进饭店吗?怎么又?”出了饭店的大门,李留柱按捺不住,把心里压了一中午的问题问了出来。
刘大银反问儿子:“留柱,刺绣厂的工人在你旁边叽叽喳喳的说了这么久,你听出什么来没有?”
李留柱挠挠头,很诚实地回答了刘大银的问题:“我光顾着吃饭了,什么也没听出来。”
刘大银给儿子分析:“你看这几个工人,穿的衣裳可都浆洗的干干净净,腋下领口这些磨损的厉害的地方特没有补过的痕迹,家里条件虽然不说太好,可也不会太差。”
“他们的脸和手也很赶紧,头上也没什么异味,在家里肯定经常洗脸洗头。”
“我在家里也天天洗脸,几天也洗一次头。”李留柱说道“你用碱面洗的头,”刘大银接着给儿子分析:“你看你的头发,干的像草,他们的头发抖特别好,一看就是用肥皂或者洗头膏洗的头。”
“肥皂和洗头膏肯定都有票吧,就连男人都能用这个洗头,厂子里发的票肯定不会太少。看来这刺绣厂是真的富裕啊!”
“那群年轻人谈话间,说每个月都来饭店吃饭,这说明他们的工资一定很好,要不不会舍得每月来饭店吃饭的。”
李留柱不知道要怎么说了,半晌才道:“娘,你真心细。”
“那是,总得对得起三毛钱和二两细粮票吧。这刺绣厂的工人是富裕,等过了十月一号,咱们就来这里摆摊卖烧鸡。”
“咱们的烧鸡肯定能卖好!”
第21章 年代文里的炮灰
李三顺看着面前花花绿绿,一大堆钞票,有些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
“这些……都是?”他有些结巴的问道。
李大银大手一挥,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意思,“都是。”
“咋这么多?”李三顺喃喃自语,“那十只烧鸡也都卖完了?”
刘大银点点头:“卖完了。”
李三顺眼睛发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刘大银仔细的把钱一张张抚平理好,说道:“等晚上我把钱给人送去,总欠着不好。”
“你说的是公鸡钱?”李三顺连连点头:“是该送去,以后再买公鸡也好买。”
刘大银斜眼看他;“以后?”
李三顺很有精神:“你不是听省里的警察说了吗,文件上说十月一号就能做小买卖了,咱们就卖烧鸡。”
“你不反对了?”刘大银问。
“不反对不反对。”李三顺连连摇头。
既然要做烧鸡,刘大银决定自己买鸡养鸡。
镇上的集市上有卖鸡的,刘大银转悠一番,一下子买了五只鸡。
不是她不想多买,市集上根本就没有多少。
现在是八月,再过几个月就要过年了,要不是着急用钱,谁也不会这个时候把家里的公鸡拿到集市上卖。
谁都知道,年底公鸡的价格一定会高上几毛钱。
这些鸡刘大银没放到自己家里,全部放到李常有家里的,让他们代喂。
刘大银和他们说好,鸡长一斤,就给他们五毛钱。
李常有夫妻盘算一下,赶紧答应下来。
这些鸡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刘大银买了那么多的鸡,村里已经开始有风言风语了,要是再从村里买鸡,村干部和警察就该上门了。
刘大银思考一番,决定到附近的村里订鸡。
先和喂鸡的农户家里商量好,让他们的鸡都给刘大银留着,到买鸡的时候,刘大银按照市场价多给他们五毛钱。
说干就干,刘大银先去自己的小姑子家里。
小姑子家在大根子村,那个村子离自家村子不远,是周围村子最富裕的一个。
大根子村的支书对村民们养家禽家畜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村里的鸡要比别的村多不少。
刘大银是带着孙子去的,丈夫好儿子要下地,家里没人,不好把孩子留在家里。
刘大银是下午去的,要是上午去,还得让人家留饭,太麻烦人家了。
走的时候大门是上了锁的,回来的时候大门大敞着。
刘大银心里疑惑,家里来人了?
丈夫和儿子这时候还没下工啊?
刘大银心里有些疑惑,快步进了家。
家里可不是来人了吗?村长和两个穿着警服的男人正坐在他家里呢。
“娘,你回来了。”李留柱和他爹在墙角蹲着,看见刘大银就像看见救星似的。
刘大银暂时没理会儿子,反而问村长:“村长,这是咋了?两位同志,你们来我家是有啥事?”
村长直接了当的说明情况:“有人举报你们家投机倒把,这两位同志是来调查情况的。”
李三顺冲她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自己和儿子什么都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