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珩到底是从腰里荷包摸出来一个小瓷瓶,倒出来一颗药丸子吞下。空了的小瓷瓶扔给余庆,他人朝小榻上一躺,眼睛一闭,就这么抱着皇上休息。
乾清宫里头,余庆蹑手蹑脚地退出去,关上房门,自个儿守在寝殿门口。
奉天殿里头,人不光一个没走,反而那些治好伤势的人都回来了,更多了。徐景珩吩咐人送去药膏衣物热水汤饭,几位阁老也劝着,而且宫里本来就备着早朝后的饭菜,可没一个有胃口。
各人洗漱洗脸抹完药膏换完衣服,人模人样的,抓紧时间闭目养神。
除了桂萼。
桂萼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大口吞咽,吃得特别香,香的其他人更讨厌他,都觉得这桂萼是真遭人厌弃,一眼看到桂萼身边的花盆,一口气咽不下直接在心里骂开。
各位大臣都在心里骂娘,骂桂萼,骂那几位老师,就是那吏部尚书王琼是王守仁的好友,他也骂——这都教导了皇上什么?
书本上的礼乐理智信,那就是书本上的,那能拿来给皇上治国吗?!
做皇上要学的,自然是治国之道,帝王之术,权谋平衡等等。可是,皇上要学什么样的帝王之术,却是皇上自己的事情!几位阁老安静用着豆腐汤,一抬头,发现这些人脸上的愤愤不平,只不理会。
有些事情,急不得,急也急不来。比如他们都知道张家两位国舅已经进宫,他们也只能等,只能庆幸先皇早有安排,徐景珩早有准备。
皇上……皇上天赋过人,可到底还是太小了。就和老师们教导皇上,最多给皇上读一读《汉书·外戚传》,没有和皇上讲本朝外戚乱政的故事,也没有告诉皇上太皇太后当年的事儿一样,他们今天也不能告诉皇上这些事儿。
无他,他们这把老骨头,总是要护着皇上开开心心长大,到哪一天是哪一天。
几位阁老沉默着用完一碗汤,一个锦衣卫过来,几不可见地点点头,几位阁老放下一半担着的心,心情就轻松几分。
皇太后挺好,娘家夏家虽然这两年也嚣张些,但夏家乃是普通人家,到如今还是底子薄,想折腾也不知道怎么折腾。而皇太后本人之前为人默默无闻,后来一颗心都在皇上身上,本身对娘家就很是约束。
倒是太皇太后……几位阁老忍不住都在心里叹气。
皇上一颗赤子之心爱护祖母和亲娘,他们不忍心,只希望,太皇太后这次,也学会,不忍心。
否则……太皇太后会怎么做?皇太后会怎么做?如果太皇太后、皇太后一起和皇上哭,他们该怎么做?
还是……几位阁老默契地对视一眼,端坐着,闭目养神。
阁老们的一颗心该硬的时候,都是硬的。先皇,她的儿子,对于外戚问题,也一定对阁老们有交代。太皇太后清楚地记得,当年有多少人弹劾张家。
她更记得,当年她儿子就想查抄张家,只到底是顾虑颇多没有动手。
而张家,安生了十来年,这两年仗着先皇驾崩皇上年幼,越发嚣张……
而现在,到了他的乖孙子了。
乖孙子……太皇太后突然心生后悔,她为什么要纵容娘家人?
太皇太后得知朝会还没散,一颗心冰凉。得知乖孙子回乾清宫休息,放下担着的心,可太皇太后一对上两个弟弟祈求的目光,一颗心更乱。
她的乖孙子,看着性子好,其实比他爹的性子还凶,还霸道。大臣死谏,乖孙子会怎么做?太皇太后不敢去想。太皇太后任由眼泪流过面颊,耳朵里听着两个弟弟的哭喊,眼睛一闭。
乖孙子是她晚年唯一的希望,是她唯一的血脉。
张家是她的娘家,眼前的两个人,是她的亲弟弟,是父亲临去世的时候,还在挂念着,一声声叮嘱她照顾好的亲弟弟。
清宁宫里,太皇太后的一颗心撕成两半儿。
仁寿宫里,皇太后送走两个弟弟,得知儿子回来乾清宫休息,放下心。得知张家两位国舅还没走,来到内室的小佛堂里跪下来,手捻佛珠,默默念佛。
太阳光灿灿,进入八月份的天气里,北京城的人换上秋衣,一边用着秋天第一波艾窝窝、爆肚、炒肝、驴打滚……一边期待着今年的大丰收。
北京城以北,北直隶的保定府,三百万亩的良田正待收获,金灿灿的稻穗麦穗饱满的低了头,黑红黑红的高粱迎风招展,茂盛鲜嫩的蔬菜把畦田遮掩的严严实实……
有田地的人家,脸上都是将要收获的喜悦和希望;没有田地的人家,计算着今年交完租子也能剩下来多一些,心里也是期待。三三两两的老农逛在田间地头,心里眼里都是无法形容的满足,都在等着今年的收成。
其中有一处地方,看样子是大户人家的庄田,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女娃娃们在野地里找野菜,男娃娃们放牛放羊,老人们蹲着晒太阳,本该是和乐的场景,却是庄子里的农户们聚在一起,俱是面色惨淡。
常年风吹日晒的面孔布满了沟壑皱纹,更布满眼泪。
“干!反正饿死也是一个死!”死寂的沉默中,一个三十岁的汉子大喝一声,面色狰狞。其他人纷纷意动,本就没有主心骨儿不知道怎么办,他这一喊,反正再差的主意也是主意。
其中一个年轻人血气方刚,跟着站起来大喊:“三哥说得对。反正都是一个死,怎么死都比饿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