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张师配合,明年开春,除了十万甲士的口粮之外,三佛齐还能上供一百万两白银给国库。”
“此言当真?”张居正已经忘了陆绎刚刚说了什么,他现在只关注粮食跟白银。
这是国本。
“自然当真。”陆绎一脸严肃。
就这,还是下面人中饱私囊的结果。
不然还能上缴更多的金子跟粮食。
“我锦衣卫办事,如何也不会让张师失望。”
他说着忍不住摸了摸空荡荡的腰间。
这里没有绣春刀,却盖不住他的杀意。
贪污他刻意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但在不该贪渎的时候,谁敢犯事,谁就得死。
“一万百姓?”张居正重复了陆绎方才说过的话。
“初期数百人足矣,就九月到来年四月,七个月间最多能运输一万人南下。”
张居正斜睨一眼,见陆绎说出了这样一个精准的数字,就忍不住低低叹了一口气。
果然陆绎也尽力了,才能周旋出这样一个数目。
“民政官由京师委派。”这是他的唯一要求。
“这是自然,我等军伍之人,哪里会治国。”
张居正心思转动,一下子就长舒了一口气。
别的他管不着,唯独民政这一块他是不可能让权的。
可南洋并非是大明领土,负责的人又都是锦衣卫的人,他一介首辅也没办法插手进入陆绎掌控的锦衣卫当中。
他看着心满意足的陆绎离开,久久不语,愈发觉得自己已经老迈,干劲不足。
反倒是陆绎此人能力非凡,加之年轻尚轻,前途不可限量。
而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大明上上下下,无数文官的共识。
不然也不会每日都有海量的弹劾文章对陆绎开炮,想要剥夺他的职位,爵位,贬为庶民……
彼时,午后。
灰白色的天穹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人群。
大明的百姓聚在城门口,看着告示。
锦衣上绣着飞鱼,腰间系着绣春刀的锦衣卫不苟言笑的竖立在告示旁边,由着屡试不第的老夫子讲解下南洋一事。
三佛齐富饶的不单单是土地,其国内金矿才是陆绎最眼馋的东西。
只可惜,锦衣卫名额有限,军士也都是用银子练出来的,丢在三佛齐百人他还能勉强点头,权当是用来散播大明天威了。
唯独下南洋一事比朝鲜,倭国更为的关键。
南洋土著众多,大明的子民却少的可怜。
加上南洋小国林立,短时间内并无能够威胁大明的强大势力,大明自然不会屯兵南洋。
最最最关键的一点其实还是在与屯兵南洋需要钱。
现在大明比历史同期更为强大不假,可国库却是一样的空旷,能够跑耗子。
即便太后跟皇帝都应许了下南洋一事,可陆绎实际操作的时候,同样麻烦不断。
以至于他现在只能用锦衣卫的名义做这件事情,招募无地流民下南洋。
如果有家人的话,最好不过。没有家人也不成问题,南洋的土著女人多得是。
他要的是认同大明的人,而非是血脉与大同一致,却站在大明对立面上的白眼狼。
经验告诉他,无地的百姓,拖家带口最好掌控,最听话。他们除非饿死,不然的话是绝对不会背叛大明的。
“平海侯到!”
随着一声高喝,在人群簇拥下的陆绎到来。
他目光幽幽,扫过已经聚拢数千人的城门,面无表情的看向左近的老夫子。
“宣读告示!”
顿时,朗读声响起。
这并非是一个人在朗读,而是十个老夫子一齐。
他们声音洪亮,并未因为老朽便变得吐词不清。
“今南洋土地肥沃,特募家中幼子,无地百姓下南洋,为国效力。”
“所去每一百姓,可获良田百亩。”
百亩?
这一数字让百姓惊愕,纵然是开国的洪武年间,大明的土地都没有这样的赐予小民。
三十亩就已经是中原的极限了。
不像是南洋地广人稀,随便一处小岛上面都有良田十万亩,足以容纳数千户人家居住。
“夫子,南阳可真有百亩土地给小人?”一个衣衫破烂,却洗的干干净净的少年郎急匆匆的问。
“这是自然。”夫子吹胡子瞪眼,极不耐烦的看了一眼,“本夫子骗你有什么好处?”
“只是南洋路途遥远,一两年都不能回到京师,此事你等要想清楚。”
锦衣卫补充,道出南洋的好与不好。
此刻是招募第一批下南洋的百姓不假,但对于辽东的开发一直都在持续当中,朝鲜倭国的大明百姓也有不少。
眼下多出来一个前段日子战火连天的南洋,让百姓多了一个选择。
“一百亩地。”
那少年是家中幼子,虽然能够继承一部分家中的土地,可去辽东的时候,他错过了。
今日下南洋的机会,他不愿意错过,更不愿意放弃那即将到手的百亩土地。
那可是锦衣卫啊!
他喃喃自语,下定决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群当众默不作声的陆绎。
锦衣卫都指挥使,平海侯。
这才是他在没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下南洋的原因。
在大明最近几年,锦衣卫已经从声名狼藉的状态当中恢复过来,百姓对于自己身边匆匆走过的锦衣卫并无任何的恐惧。
真正该害怕陆绎跟他麾下锦衣卫的是贪官污吏,是大明的敌人,而非百姓。
“此番只在京师募集三百人南下,若是想要下南洋,现在便来书写姓名,明日一早便去天津卫。”
老夫子继续朗读,目光却斜斜的看向自己的金主陆绎。
他不动声色的看着人群,一言不发的站着,却给了百姓莫大的信心。
“侯爷,三百人已经募集完毕。”很快,有人汇报。
陆绎哑然失笑:“单单是京师就有三百人,天津卫在募集三百人,杭州,福州,广州各自再征调部分商船,募集百姓南下,就是一千五百人了。”
曹文昭连连点头,一脸讨好道:“侯爷威名远播,今日百姓都是听到侯爷之名,才会奋不顾身下南洋的。若非有侯爷出面,今日募集百姓一事,也不会这般顺畅。”
陆绎只是摇头,倒不是他有多能耐,而是大明现在内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