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6页
    若这位皇子真的是来游学的,那可真是头一遭。
    荀欢期盼地看向她。
    “确实如此。”荀歌点头。
    “那过来的是哪位皇子?”荀欢想了想,“难道是那位曾流落民间皇子?”
    常鹤是提过那位皇子的,荀欢想到的自然是他。
    不过她也没抱什么希望,毕竟这位皇子刚寻回来几年,皇帝怎么可能舍得他过来?
    没想到荀歌点头道:“就是他。”
    荀欢眨眨眼,难以置信地问:“真的?”
    “真的,”荀歌颔首,“他排行第七,是齐国皇帝最小的儿子。”
    “皇帝怎么舍得让他过来?”荀欢匪夷所思,“不是应该捧在手上么?”
    “说不定是为了让他保命呢,”荀歌猜测道,“那么多皇子争皇位,这位又没什么根基,所谓最危险的地方便是最安全的地方,皇子们的手伸的再长也伸不到越国。”
    荀欢托腮想了想,深以为然。
    “好了好了,现在你都知道了,可以让我好好吃饭了么?”荀歌无奈道。
    荀欢这才想起来阿姐还饿着呢,连忙噤声了。
    荀歌拿着筷子瞥了眼还蒙在鼓里的荀欢,不由自主地笑了一声,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吃饱喝足,荀歌拉着她去后院赏花,状似无意地问道:“幼幼,若是有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
    荀欢抬眸,随意说道:“谁敢骗我?”
    “阿姐是认真问的。”荀歌摘下一朵紫色的小花簪在荀欢发间,仔细打量她两眼赞叹道,“幼幼真好看。”
    荀欢便认真想了想才回答:“那要看骗我的人是谁、为何要骗我。”
    “若是亲近的人呢?”
    “阿姐骗了我?”荀欢狐疑地望着她。
    “傻幼幼,我能骗你什么?”荀歌噗嗤一笑,她转了转眼睛道,“不过最近有个面首倒是骗了我,我与他有些亲近,俗话说当局者迷,我便来问问你的意见。”
    她斜睨荀欢一眼,拉长着调子说道:“我那个面首啊,与我说他家中清苦,求我收用他,我见他模样不错便收了。没想到过了一个月,我发现他家中富甲一方,可是我对他又有些几分欢喜,这可如何是好?”
    荀歌斟酌着说完,掩去眸中的兴奋望向荀欢。
    荀欢正冥思苦想,自然没有发现阿姐耐人寻味的神色。
    见她许久未说话,荀歌忍不住出声催促:“幼幼,若经历此事的是你,你会怎么做?”
    第52章 章戴绿帽子   七皇子对你一见钟情
    荀欢停了好一会儿才问:“阿姐真的喜欢此人?”
    荀歌慢悠悠道:“唔, 是比其他面首多一点,若是没了他,有些索然无味。”
    荀欢无端想起常鹤来, 她这几日也觉得有些索然无味, 便不自觉地将阿姐说的话带入她与常鹤。
    她认真地想了许久,颓败地说道:“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荀歌讶异道, “难道你那个面首没有骗过你么?”
    “自然是没有的!”荀欢马上帮常鹤说话,“他不敢骗我。”
    “不敢?”荀歌哼笑一声, “我看他……”
    话还未说完,她瞥见荀欢好奇的神色,忽然噤声。
    荀欢还什么都不知道呢,现在与她说了这些还有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 荀歌脸上浮起几丝笑意:“好了好了,不说这个了, 明日有宫宴, 我先去好好睡一觉。”
    定是迎接那位七皇子的宫宴了,荀欢点点头:“那阿姐好好歇着, 我先回去了。”
    “对了幼幼,”荀歌叫住她, “明日一定要去,可千万别误了时辰。”
    虽然不明白阿姐为什么要强调这件事, 但是荀欢还是点点头,灿然一笑:“明日我一定准时到!”
    回到自己的公主府,荀欢洗去脸上的脂粉,换上柔软的丝质衣裳,清清爽爽地躺在床榻上。
    半梦半醒间,荀欢察觉床榻旁有个人望着她, 目光柔和,身上带着她熟悉的味道。
    她想睁开眼睛,睡得却越发昏沉。
    醒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她恍然坐起身,床边哪有什么人?
    她唤来春时问道:“我睡觉的时候有人进来么?”
    “没有,”春时疑惑道,“公主,您怎么了?”
    “没什么,”荀欢抿了下唇,“可能是做梦了吧。”
    她是梦到了常鹤么?可是在梦中连他的脸也看不清,不过那种感觉也太过真实了。
    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荀欢将这件事归结于梦便去用膳了。
    “公主,今日宫中送来了请柬,”管家上前掏出一封烫金请柬,“请公主过目。”
    荀欢点头,拿起了看了两眼,明晚才开宴。
    她想了想,左右也无事,不如醒了便去,正好多日不见阿兄了。
    抬眼却见管家还在,她疑惑的问:“还有什么事?”
    “公主,老奴是有一事……”管家斟酌着开口,“这么久了,您身边还没有贴身侍卫,要不要让老奴去催促一番?”
    公主念着鹤郎君不假,但公主的安危更重要,不出府还好,若是像今日一样去了京郊,万一出了什么事可怎么办?
    荀欢双眸一黯,道:“不必了,明日我会与阿兄提的。”
    管家点头,正想出去,又回身叮嘱道:“公主年纪还小,不必执着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