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9页
    他是真的将县衙后院当自己家了,但是这么说,却让汪直很是受用:那咱家就打扰了。
    有些人,宁愿给内宦送金银财宝,也不乐意他们到自己家落脚;宁愿在驿站将人供的高高的,也不肯接他们回家安顿。
    加上京中以前的流言,吴大人是从小被嫡母下了药,不能有后;万大人则是被柏珍那王八犊子给暗算了,伤了身子。
    细算起来跟他们内宦也就半斤八两吧?
    所以汪直立刻就觉得万通跟吴有为是自己人了。
    万通跟吴有为是在衙门口接的圣旨和赏赐,除了蟒袍玉带外,还有三十大车的东西,都是宪宗皇帝赏赐给万通和吴有为的,连带着张绅都有份。
    一人十车,不多不少。
    除此之外,还有二十车的东西是赏赐给所有官兵的,乃是景德镇御窑制出来的瓷碗。
    这瓷碗是二大碗那么大,但是却用的杏黄色,这已经是很接近明黄色的颜色了。
    因为按照规定,太子储君用的才是杏黄色。
    做的大小都一样,但是花纹却是少见的龙纹,这代表着皇帝特赐,碗底用楷书写着四个字:沿海大捷。
    分给官兵们般家庭可以将此物当做传家宝了。
    万通跟吴有为将汪直请回了后衙,张绅作陪,等大家都落了座,汪直才继续道:老张你也别不忿,你的蟒袍皇爷说了,等你什么时候回京了,什么时候就给你个坐蟒。哎!哎!张绅这才真心笑起来:如果有那一日,咱家就是闭上眼睛,也值了。整个大明,哪个宦官能有蟒袍?
    王振倒是有过一件,可惜,他遗臭万年了。
    不过据说郑和郑公公有好几件... 但是郑公公那是什么功劳?不说后无来者,可肯定前无古人。
    所以那时争不起的,也没法儿争,活人怎么跟死人争?
    但是现在不同了,皇爷能这么说,那就肯定金口玉言,君无戏言!
    吴有为等丫鬟们上了茶水点心后,细细的看了看汪直,感叹道:多年未见,汪公公也长大了。
    说的汪直脸一红:咱家... 咱家还没多谢吴侍读呢。
    因为吴有为对他的看重,他那次差事办的不错,入了当时万妃娘娘的眼,后来万妃成了万贵妃,他门这些伺候的人,也就水涨船高了起来。
    这次皇爷那边的内宦因为病了两个,还有两个另有他用,只好来昭德宫借人,万贵妃就把他推了出来,说他机灵,年轻,又有冲劲儿,皇爷就喜欢这样年轻的,朝气蓬勃的人,所以将他调在身边,暂时出来跑个腿儿,见识见识,等时机成熟了,再让他外出历练几年,回京后就可堪大用了。
    内宦们对此门儿清的很,所以汪直虽然还只是一个八品的传旨太监,也有不少人巴结他了。
    此次出京,一路上也没吃什么苦头。
    汪公公,大家都是熟人了,这么客气很容易见外的!吴有为哈哈大笑:既然来了上海,就好好看看这地方。
    来的时候,皇爷也说了,让咱家好好看看,将来回了京城,好跟皇爷他老人家学一学。汪直也笑道:还有老张你的那水军,好么,现在大家伙儿一提起水军都直竖大拇指,说你这监军当的太体面了。
    以前谁一说张绅,都撇嘴,去了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当监军,这辈子算是爬不上来了。
    换了他们,别说监军了,就是当土皇帝都不去。
    上海县?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
    据说有个老公公想知道那是哪儿,特意去翰林院查的典籍,好么,查了一个月,才找到那么几个字儿提及上海县。
    这都快成宫里头宦官圈子里的笑话了。
    现在怎么样?
    一个个脸都被打肿了有没有?
    那也是万大人和吴侍读的功劳,老哥哥我是沾光的啊!张绅哈哈大笑,他有足够的底气得意。
    本来以为自己不受待见,只能慢生闷气的在这里当个称职的监军了,谁知道万通跟吴佣俩真不是凡人。
    别人就算是想来沾光,那也没您这运气啊。汪直也笑,他同样跟张绅是运气好。
    不由得看向了吴有为:吴侍读也是,皇爷经常提起您呢。
    何止是经常啊?
    几乎是每到盛宴、喜事的时候,就会提起万通跟吴有为。
    外人不知道,贴身伺候的听的耳朵都快出茧子了。
    是吗?吴有为笑了笑,他听得出来,因为从张绅,到汪直,他们都是叫他吴侍读,而非吴县令。
    侍读,是天子近臣。
    而县令,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天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
    他到现在才想起来,他这个县令赴任的时候,貌似侍读的官位也一直没说卸任...
    这就有意思了。
    因为汪直远来是客,厨房的厨子再次做了上海县当地的美食。
    尤其是吴有为点了鲜虾肉的大馅儿馄饨。
    还有醉蟹,咸鱼茄子等等风味菜,汪直没吃过,却也觉得好吃。
    吃过了东西,他们在天井里纳凉聊天。
    晚上入睡的时候,张绅跟汪直一个院子,万通自然是跟着吴有为走的,等他们俩走了,汪直才回头,一下子收起了那轻松的笑容,严肃的看着张绅:内侍汪直,代贵妃娘娘问内宦张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