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自己在皇上跟前也是特殊的位置,结果却发现皇上对自.... 还真是公事公办。
万安看到这一幕,咬了咬后牙槽,柏珍在皇上跟前竟然连个位置都没有,还怎么给皇长子争元储之位啊?
袁彬坐下之后,就跟宪宗皇帝说了:老臣并没有察觉到不妥,一切都很正常,想必在座的两位阁老也是如此觉得吧?
袁彬看向了在另一边就坐,一直没有出声的刘定之阁老与商辂阁老。
不错,我二人并没有察觉到不妥。两位阁老简直异口同声,且一点也不怕。
想要作弊的是皇上,为了一个人才,这种爱才之心可以体谅,但是他们没让皇上作弊成功。
那个人才也有自己的骄傲,人家考中了探花!
且朝廷抡才大典,是多严肃的事情,关乎到那一届的进士们的前程,岂能马虎?
而万安刚才说的那些事情,都是小事,谁还没个亲朋姑舅的?如果要算起来的话,那大家都有嫌疑。
尤其是柏珍,他女儿入宫为妃,外孙子是皇长子,却将两个庶女嫁给了富商,要聘礼五万两白银,没见他们家添置些什么贵重物品,那银子,哪儿去了?
真要追究,第一个就是柏家!
老臣不仅没觉得不妥,反而认为锦衣卫该整顿了。袁彬淡定的道:免得有人,私设刑堂,诓骗劫掠朝廷命官,肆意用刑逼供!
第315章 卖惨告御状
原本,宪宗皇帝只是将此事当成臣子之间的相互争斗罢了,文武官员一直就是不和的,做皇帝的嘛,讲究的是平衡之道,要是文臣武将都亲如一家,他这龙椅也坐不稳了
这就是朱家皇朝历代皇帝们的思想。
或者说,只有少数皇帝才喜欢看到文武祥和,很多都想着的是帝王之道。
只是在听了袁彬的话后,立刻就脸色不好的看向了袁彬身后的柏珍:怎么回事?
他允许文武不和,允许锦衣卫张牙舞爪,但是不允许锦衣卫擅自做主,在没有他的吩咐下,抓人,甚至是刑讯!
还是抓他看好的人,私自刑讯!
连锦衣卫的指挥使都不敢这么干。
袁彬直接就说了,柏珍的所作所为。
他虽然没亲眼所见,可柏珍这段日子越来越过分的行为,他也是知道的,只不过皇上没说什么,他也就没多管闲事。
以为留着柏珍是给万通当磨刀石。
只是柏珍太过分了。
锦衣卫好不容易有了点好名声,他努力了这么多年,他竟然敢... 环报复他,他就不是袁彬!
正说着呢,六部尚书到了。
科举舞弊案已经给了大明很多教训了,所以在听说了之后,他们都来了。
就连司礼监都来了王世贞这位掌印的大太监。
王世贞是最早使用太监秉笔一词者,《龛山堂别集》云:中挡之久贵,无过于萧敬者。年二十余则已侍英宗为太监,成化中入司礼,自是数废数起,凡四秉笔四掌印,几五十年而退休,礼数视大臣,凡为太监近七十年。九十一而后死。
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秉笔太监一词,嘉靖的时候才有专门的秉笔太监。
在明代文献中,最早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者是冯保。
《明史》载:冯保,深州人,嘉靖中为司礼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现在还不叫秉笔太监,但是有内相之称了。
王世贞乃是英宗皇帝留下给儿子使唤的一个称职的内监。
宪宗皇帝对他也很礼遇,因为王世贞这个人不贪权,不敛财,是个真正的清心寡欲之人。
加上资历深厚,少有不服气的,他跟怀恩太监倒是很谈得来。
这次来也是因为此次事情太大了,他不得不到场,万一有司礼监的人的事情呢。
众人到齐后,也开始了扯皮。
文官集团当然不承认他们作弊了,而万安那一伙人坚持要查,那商辂他们就要证据了。
总不能你说什么是什么吧?
宪宗皇帝觉得不严重的事情,可愣是让万安跟柏珍他们闹腾了起来,心里也不舒服了。
自己的金口玉言不被人当成一回事了。
万安察觉出了皇上的不愉,但是他以为是这件事情让皇,上不高兴了,也是,谁当皇帝的时候,闹出科举舞弊案能高兴的了啊?
于是更加卖力了。
加上跟他一伙的人心思也不都各不相同。
有的是想攀上皇长子这棵大树,将来也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混个从龙之功啥的,子孙后代都不用愁了。
有的是想凭借这一个惊天大案升官发财的,毕竟上头下去了几个,他们才有机会上去嘛。
也有想博得一个传世美名的,估计这种人就是家里不缺钱,自己不缺官,唯一缺少的就是名声,流芳百世大家都乐意,目标就是做方孝孺。
方孝孺尽管被绝了十族,可他在文人的心目中,是流芳百世了。
这些人聚在一起,也是一股势力了,尤其是颇有夺储苗头的时候。
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双方就差打起来了。
而中间派则是趋向于取证,证据说话比什么都好使。
关键是这证据仅仅是猜测,可是某些关系也的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