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8页
    是,小老爷!这些人可都是知道吴有为的,认识锦衣卫千户大人,还心狠手辣。
    吴有为也不是空着手来的,他备了一车的礼物交给吴孟氏的管家:这是我吴家给亲家老爷的年礼。
    是,小老爷。管家赶紧收好。
    吴孟氏这次没推辞,她知道,吴有为越是敬重她,娘家就越是不敢轻看她,更不敢怠慢自己的一双儿女。
    事实上,吴有为就是这意思。
    当吴孟氏的老爹孟山长看了礼物清单之后,对吴家的那些怨恨都消失了,对女儿和外孙子外孙女儿更是宝贝的不得了。
    因为吴有为将万通送给他的那些礼物,分了一些出来,基本上都是内造、上用的东西。
    这些东西非赏赐不可得,非有门路不可用。
    吴家虽然倒了,但是这不是分家了么!
    只要这位吴家的小老爷能起来,自家女儿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
    吴有为初二送走了吴孟氏后就狠狠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是初三,他倒饬了一番,带着好几车礼物去京城给座师以及即空大师拜年了。
    其他的人都是平辈论交,唯有这三位他是当做长辈一样孝经的。
    上午去的,中午到,初三在陈鉴家住的,初四去的刘宣府上,初五就直接去了法海禅寺。
    逢年过节,寺庙也是最香火旺盛的时候,不过即空大师是特例,他地方还是很安静的,吴有为将自己抄写完了的金大神的短篇小说《白马啸西风》给递了上去。
    在这里混了一顿斋菜,因为过年,寺院里的斋菜也提高了一个档次,虽然没有肉,可各种蔬菜也做出了花儿。
    吴有为吃的相当满足,在过年的这段日子里,各种大油大盐吃的满肚子油水,突然来一顿素菜,清一清肠胃,也不错。
    即空大师的西瓜在寺里受到了欢迎,他很大方的分给了主持和各位长老,寺里的僧众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一人分到了一块。
    不多,但是足够新鲜了。
    初六,吴有为回了莫灵山庄。
    山庄也有人送来了一些礼物,有同窗的回礼,也有两位座师给他的年礼。
    从年前到年后,就没断了送礼的人。
    初七开始,吴家村的人就来给吴有为拜年了。
    他们也给吴有为准备了礼物,送的都是自家的特产,你家一筐干蘑菇,他家两只老母鸡。
    因为他们知道,好一些的东西老爷并不缺。
    他缺少的就是大家对他的心意,所以众人送的东西都很有自家的特色,像是崔二,他送的就是打造的一套新的饭桌,上面还镶嵌着铜线和瓷画,红木的桌子,看着高档的不行。
    而吴大送给吴有为的礼物就是自家养了三年的老鸭子:给老爷熬个汤喝,这老鸭子都养了三年了。
    吴有为看着笼子里关着的五六只老鸭子,生怕自己嚼不动它们的肉。
    不过人家来给他拜年,吴有为也不能不要礼物啊?收下吧,倒是让方大厨乐得不得了,这种老鸭子熬汤最好了。
    吴有为也没白要人家东西,带来的几个孩子,他都给发了红包,压岁钱,这个钱,大人们都不能说不要。
    而且小孩子很好玩儿的,有两个只有三岁的小娃娃更逗,坐在吴有为身上就不乐意下去了,吴有为抱着他们俩玩了好一会儿,他们困:了睡着了才离开吴有为的怀里。
    一直热闹到初十之后,大家才消停了一些,准备过十五。
    他不知道的是,即空大师在看完《白马啸西风》后,沉默了半晌,给宫里的宪宗皇帝写了一封信,让人送了进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据说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明清两朝尤其北方,规矩没有严苛到那么极端,而上元节乃是唯一一天可以不规矩日子,满大街野鸳鸯没人管。
    明朝灯节是官办,整个有十天之久,自十二日开始,便有花灯挂在街上,出门逛街的贵女尤其多。
    当然,也不是真的出去抛头露面,只是需带着纬纱帽。
    因为是冬天的时候,倒也不会觉得闷,又因为明朝时期,手工业极其发达,做出来的轻纱十分厉.... 从里头往外看,看的可清楚了;从外头往里看,啥也看不到!
    吴有为将家里的女眷都用大车拉着,这些女眷们一年到头憋在后院,实在是很少出门,还不如吴家村的妇女们呢!
    于是打算都带着,留下一群老爷们儿看着家里,自己带头,管家自请留下,还有大山和大海,吴有为又让吴二带着他儿子来帮忙看家,吴大带着儿子们在家看着吴家村,崔二他们都护送着女眷们跟着他进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