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我的土豆饼做的好不好吃?”宣大总督府内,若菡一身小厨娘装扮,连腰上的围裙都没有解下来。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李沐,眸子里满是快夸我快夸我的兴奋神色。
“好吃啊,就是淡了一点,我的胡椒粉呢?”李沐嘴里塞得满满的,模糊不清的道,在若菡听起来就全是呼噜呼噜的声音。
“你说什么呢。。。?”若菡看着李沐狼吞虎咽的样子,甜美得嘟着小嘴看着他。
“我说。。。”李沐把嘴里的饼咽下去,才张口朗声道:“这个饼好吃,而且管饱顶饿,要是能在大明各地推广种植,对于解决万民温饱实在是大有裨益。”
“是啊,我也觉得这个土豆,产量高,容易种,味道也不错,软软糯糯的,一个就能管我一天的饭,你可以向朝廷奏请,让他们去种嘛。”若菡自己夹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可爱的鼓起腮帮子,装着很夸张嚼着的样子,看得李沐会心一笑。
“我如何没有奏请,早就奏请了。”李沐无奈的苦笑道:“东南人本身不缺粮食,江南鱼米之乡也罕见饥馑,我努力在东南推广多年,老百姓还是只是吃个新鲜劲儿,比起这个土豆,总还是白米更有诱惑力一些。”
“那大明的北方不是这样啊,北方诸省,尤其是山东、河南、陕西这些地方,甚至饥荒多年,以至于到了人肉相食的地步,为何不尽力推广土豆呢?”若菡有些心疼的看着李沐,颇有些奇怪的道。
“政治,从来就不是对错就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李沐摇头叹气道:“我在东南为国储财,算是给了朝廷一个喘息之机,让原本那些慌乱无主的阉党分子又找到了一个说服自己继续做鸵鸟的理由,百姓温饱,从来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就算身为阉党,不也是圣人门徒吗?”若菡继续天真的道:“饱读诗书的大人们,何以不能给老百姓一碗饭吃。”
李沐苦笑着,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洛鸢也曾经多次问过他这个问题,但是这从来都不是李沐一言一词可以说清楚的。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政治,也催生了一种人,叫政治家。”李沐蔚然一叹,有些兴味索然道:“我竭力去理解政治,却又不想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家,所以注定要比满朝诸君,过得辛苦一点吧。”
。。。第二天,在宣府的城郊的一处军营里,李沐开始第一次检阅自己手下的军士。
宣府名义上有八万大军,实际上肯定是想都不要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营头集中到一起一个个的数,就算是他李沐有那个决心去数,诸军的将官们难道就不会临时找人凑数吗?李沐初到宣大,又没有多少亲信在身边,对于宣府的兵,只能暂时委以防务,而不敢引为肱骨。
李沐的原则,是在保留宣府镇兵的基础上,挑选优秀者而汰劣,另外让孙传庭征召新军以补充不足,形成以孙传庭的晋兵为主,宣府为辅的格局。
这个年代,当兵的地位很低,待遇极差,是社会分配中最让人瞧不起的贱业,且代代世袭,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军户子弟不能读书,不能做官,只能承袭父业,世代镇守边疆。而其他户籍的老百姓也不愿意参军而加入军户,所以,从戚继光征讨倭寇开始,募兵逐渐在大明兴起,这些募兵在战时集结,平时农耕,不加入军户户籍,只是通过战争获取赏钱和利益,算是最初期的职业军人。
清点过后,李沐发现,宣府的镇兵里,有大概一大半是世袭的卫所兵,这些军队待遇差,地位低,几乎没有任何作战经验,有的人甚至连武器都没有,也在战场上被常年当做拖延时间的炮灰使用,境况十分悲惨,自然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这些人在宣府的军队中占了大部分,大概有三万之多。
剩下那一些,就是各级将领们的募兵,这些也在大明被称为亲军,是大明军队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他们依托将领而生,待遇高,装备好,作战勇猛,实力不凡。但是由于大明的武官世袭制度,这些亲军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演化,也已经成为各级武官的私人武装,让他们守城御敌,打打顺风仗可能还凑合,但是要让他们听从李沐这么个外来户的调遣,去实现他的战略意图,无异于痴人说梦。
就这样,杂七杂八的都算上,号称有八万精锐的宣府镇,也不过只有四万两千多人。。。
李沐检阅军队,宣府总兵官张晓(历史上,张晓是天启七年的兵部尚书衔履任宣大总督的,是文官,但是宣府总兵此时是谁已经找不到了,只好以张晓代之。)也随同前往。宣府和大同虽然地位高,但是却改变不了山西这时候是个穷光蛋的事实,虽然平日的军饷由朝廷拨付,但是现在满朝都知道,大明最要紧的敌人是建奴,蒙古人那都四十年没开战了,缓一缓还是可以的。谁也没想到这个察哈尔部这个时候捅了大明一刀子,而整个中三边却几乎完全没有和蒙古开战的准备。
给总督大人看的,自然都是些衣甲光鲜的亲兵,有很多都是一些高级将官的贴身护卫,这些人平时伙食好,一个个油光满面,身材孔武有力,穿着一身标致的明光铠,拿一杆精铁长枪,带着红缨战盔和环耳长刀,连脚上都是防寒透气的羊绒皮靴,要是大明的边镇都能有这个水平,早就把蒙古人和建奴按在地上肆意摩擦了。
“张军门,规矩上的事儿,我已经看过了。但是咱也不是头一次上战场,从辽东打到东南,从澎湖打到山东,什么样的军伍我都见过,你不用拿着个糊弄我。”李沐看过军容严整的宣府镇兵之后,毫不气的对总兵张晓道:“宣府镇到底是个什么德行,你跟我交代实话就是。”
“唉,督师,末将自从天启三年履任总兵以来,真是夙夜难寐,您也知道,咱山西,穷啊,搞得山西三镇也都是苦哈哈。。。”张晓没有直接回答李沐的问题,反而自顾自的倒起了苦水。李沐倒是一点也不气的打断他道:“勿再多言,你带我去看看就是。”
“督师。。。这。。。”“张军门,你敢抗命否?”李沐语气冷冽,平静的道。
“末将不敢。”张晓抱拳一声,带着李沐七转八拐的除了军营,来到了一处建在山坡之间的小村落旁。
“这是哪里?”李沐看着炊烟袅袅,却尽是土坯茅草屋的小村子,出声奇怪的问道。
“回督师,这是我宣府镇羊房堡驻军的。。。嗯。。。军营。”张晓有些尴尬的道。
“这就是军营?”对于大明卫所兵的现状,李沐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准备,毕竟山东的情况比起宣府还更要不堪,宣府毕竟身为边镇,还有些能打的军队,但是真正看到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李沐身为宣大总督,负有收复大同,撑起边防的职责,难免会有些失望。
原本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卫所兵的生活状况,现在李沐也大致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了,看这错落在山间的茅草屋子,比起山东那些出了名的叫花子军队,就算是强,怕也是强的很有限。
四万两千多兵马,其中有三万人都是这种近乎贫苦农民的士卒,守备宣府倒是和宣府段长城倒是堪堪够用,但要是想收复大同,李大公子并非真战神,也无撒豆成兵之法,如何去寻能打大同坚城的精锐之师来?
(宣府镇到底有多少兵,据隆庆三年霍冀《九边图说》载:“本镇原额马步官荤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除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八万三千三百四员名。原额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二千四座。”但是个人认为,以大明向来空额严重,虚报人数的习惯来看,十五万员额的宣府,别说八万可战之兵,有没有四万人其实都很勉强。)
“督师!督师!”正当李沐为宣府的前途命运担忧的时候,一个插着总督府旗帜的亲兵骑快马朝李沐飞驰而来,到了近前使劲勒住缰绳,飞身下马之后,跪在地上焦急道:“前方探马来报,大同之蒙古察哈尔部两万余人,已弃大同城,带各类攻城器械往宣府而来!”
“什么?!”连久经战争数年的李沐都悚然一惊道:“他蒙古人怕不是疯了?”
蒙古大军自从隆庆年间,至今四五十年没有入关了,这一次入关劫掠也就算了,朝廷也就当是这帮蒙古人穷疯了,但是这一回蒙古人竟然奔着宣府和大同两座坚城而来,到底是意欲何为?这些蒙古铁骑,最大的优势就是野战,依靠骑兵的优势来无影去无踪的进行突击战术,攻城这种事,是他们蒙古人能做的了的?
蹊跷啊,真是蹊跷!李沐真是越发的想不通了,从辽东至今,还没有遇见过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敌人。